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第五版:工会
2022年09月14日

“最强外援”走进企业校园 线上线下贡献匠心智慧

——百名劳模工匠服务千家企业和校园活动纪实

   本文字数:4723

■劳动报记者 王枫 梁嘉蕾 陈恒杨

作为今年上海市总工会服务职工实事项目之一,开展第二年的“百名劳模工匠服务千家企业和校园”活动克服了今年疫情防控等特殊困难,创新性地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将劳模工匠请进企业和校园,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带到了大中小学。令人感动的是,疫情期间,服务队的大批劳模工匠纷纷投身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在防疫一线、民生工程、后勤保障等领域发挥专长、贡献智慧。

据统计,今年到目前为止,劳模工匠服务队已为近550家企业和学校提供服务。这支拥有200余名本市各支柱产业高技能人才的 “劳模工匠天团”,从未停止他们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脚步。

40个小组涵盖各行各业

服务队不断在壮大

全国劳模、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特级技师王曙群,全国劳模、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焊神”张翼飞,全国劳模、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西区局徐珺,上海市劳模、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金德华……在上海市总工会,有一份“花名册”几乎囊括了航天航空、生物医药、数控加工、通信工程等各大支柱产业的知名劳模、顶尖工匠。这份“花名册”,就是市劳模工匠服务队名单。

记者了解到,2021年上半年,市职工技协从全市当时的480名上海工匠中遴选123名工匠,纳入首批劳模工匠服务队成员名单,组成22个专业小分队,涉及50余家产业局工会,并在上海职工科技节期间向社会公布首批服务队成员名单。

今年,服务队还在不断壮大。市职工技协在已有123名成员的基础上,通过相互推荐、自我报名等方式将人数增至213人。根据行业类别,依据个人意愿和专业特长重新分组,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能级和服务专业度。服务队共分为40个组,不仅有传统的焊接工艺、维修电工、机械制造、工程施工等技术组,也有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航空航天、网络安全、数字技术、新型材料、视觉传媒等小组。

市职工技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月6日开始,我们陆续组织了数十批次上海工匠到闵行吴泾、临港新城、青浦徐泾、松江车墩等园区、企业、学校一线,为大批企业和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和公益讲座。”

即便在本市疫情较为严重的二季度,服务队的众多劳模工匠仍坚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有需求的企业解决难题。

老小区扫码登记

从10分钟提升至30秒

如今,扫码、领管、采样,上海市民对于核酸大筛的一套流程已熟门熟路。但在3月初疫情初现时,核酸筛查面临信号差、网络拥堵等问题。

“那时候我在新闻里看到徐汇有小区被封控,这个社区正好之前服务过,就主动打电话问问有没有能帮忙的。” 上海市劳模、上海工匠、南区电信局行业数字化中心专家吴文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话一接通,小区居委书记便诉苦,核酸采样登记扫码时网络总是拥堵,登记一名居民的信息甚至要用十分钟的时间。

挂上电话,吴文巍就开始考虑解决方案,由于该社区的建筑类型多样,不乏众多历史保护建筑,信号覆盖有一定难度。他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们连夜想好技术方案,自费采购了设备,准备好网线等工具,第二天一早便赶到社区。得益于之前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的经验,吴文巍对现场很熟悉,经过一个小时的现场部署,信号达到预期效果,将室外信号覆盖范围扩大到2万平方米,登记速度也提升至30秒,“大大缩减了每次大筛的时间。”吴文巍说道。

类似的“救火”故事还有很多。

杨浦区老友记智慧助老服务中心承接着全市80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的送餐工作。老人送餐原本主要以电话订餐、志愿者上门确认订餐信息等传统方式为主,疫情下,服务中心人手捉襟见肘,吴文巍协助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

“我们把企业的中央厨房、供应链都进行了信息化处理。”吴文巍将订餐老人的信息、配送小哥的数据全部打通,老人提前一天订餐就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部对接,物料、食材的损失下降了18%,线下效率更是大幅提升。

杨浦区老友记智慧助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部分“玩得转”电子科技的老年人习惯了线上订餐,配送效率提升,操作更加便捷、也更标准,劳模工匠进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负责人还表示,未来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数字转型,都将继续向专业过硬的吴文巍请教。

通过帮助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发线上工作平台,吴文巍还关注到企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单一企业服务模式不能满足企业。”拓展思路、选准赛道、技术辅导、资源配套,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综合性服务。在经济重振阶段,吴文巍还设计了一套线上虚拟的运营系统底座,称之为“企业保供套餐”。类似这样的数字化平台搭建吴文巍已累计接手了18个项目,涵盖农业养殖、生物基因、智能终端、医疗健康、能源等领域。

吃泡面打地铺

一个多月检测400多批中药

今年封控期间,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检验员、首席技师、“上海工匠”周耀斌在接到沪上多家中药生产企业对中药质量检测的紧急求助后,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克服人手紧、时间急的困难,坚守检测岗位开展工作并确保检测仪器24小时连续运行。期间,该团队总计为上海9家中药抗疫企业的400多批中药进行了检测,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告知中药企业,共同为抗击疫情出力。

今年4月,隔离点、方舱、医院、社区急需大量中药汤剂及中药预防汤剂,而如此大量的重要药材要投入生产,质量如何保证?交通不便,快递停运,企业找不到检验机构承接任务,怎么办?彼时,沪上如雷允上、万仕诚、余天成等多家中药生产企业都找到了市质检院“上海工匠”周耀斌创新工作室,发出了中药质量检测的紧急求助,希望能尽快对中药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把关,保证质量安全。

接到求助,市质检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建工作队,紧急调配人员、检测用物资和防疫产品,食化所“上海工匠”周耀斌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临危受命,对中药原材料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危害物质及广藿香、薄荷等有效成分含量进行应急检测。

原本在家做志愿者的周耀斌接到任务后,在第二天深夜与团队一起紧急上岗。时间紧迫、情况紧急,周耀斌带领团队聂磊博士等共4人,吃泡面,打地铺,不分昼夜坚守岗位。

在单位连续坚守19天后,考虑到身体因素,周耀斌转为居家办公。回到家后他仍然时刻心系检测,一边将企业需求传达给团队成员,一边及时联系企业告知检测结果。“不管是凌晨还是半夜,有要求随时随地给我打电话。”他对企业承诺,只要企业提出需求,检测服务就送到企业。

“正常情况下是5个工作日出检验报告,我们控制在3天之内把报告结果交到中药企业手中。”周耀斌告诉记者,为了能够更快速、准确地出具检测报告,团队专门做了检测预案,统筹协调检测设备气源,铺设临时气路管线,确保检测仪器能满足一个月以上24小时连续稳定运行。

为保证中药企业方第一时间知晓检测结果,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周耀斌通过优化流程缩短时间。他与每家中药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每次在检测报告出来第一时间,就通过微信或电话告知企业负责人并确认,让企业在拿到合格结论的电子版报告后,能第一时间将中药材投入生产。

“我们等会儿有几个样品送来,其中有个木香很急,能帮忙加急吗?”上海余天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红霞在5月中旬时给周耀斌发出求助信息。“可以。”没有犹豫,周耀斌对企业的紧急需求予以回应,与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在两日内把中药材检测报告交给企业,并将重金属等检测结果数据报给杨红霞。

“不仅要快,而且要准。”周耀斌告诉记者,他们的检测压缩时间却不压缩质量。9家企业生产的中药汤剂要面向全上海的隔离点、方舱、医院,社区,质量把控上一定要严格谨慎。他认为,为了市民的身体健康,他们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根本不值一提。

上海雷允上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常务副厂长冯巍峰对记者说,对企业来说,遇到不合格的药材是最大难题。“不论凌晨,还是夜里,遇到检测不合格复测时,周老师都会第一时间告知,以便我们及时更换原料。”

据周耀斌介绍,经一个多月的闭环工作,周耀斌创新工作室团队共为上海9家中药抗疫企业的400多批次中药进行了检测,技术指标近40项,相关检测参数9600余个。

企业学校说

多亏了这支“外援队”

从中药质量检测到信号网络优化,从数字哨兵技术攻关到非遗文化普及……作为各行业领军人物,劳模工匠服务队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深入一线甚至通过线上平台为企业解难题,攻难关,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递到校园,所到之处受到了企业、学校的欢迎。

记者先后采访了亿人通信公司总经理钱晓涛和东华大学教授黄满红。他们说,劳模工匠服务队为企业送去的技术援助,为企业啃下“硬骨头”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高校开设的线上讲座,成为大学生闭环管理的学习生活中最明媚的一抹亮色。

亿人通信是一家生产经营电子产品的企业,今年3月份,亿人通信接到了生产一批数字哨兵的紧急任务,“当时,整个电子行业正面临着芯片危机,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当时最大的困境,就是解决芯片研制生产中的卡脖子难题,并且按照客户要求,准时将合格的‘数字哨兵’送到他们手中。”谈到上半年的生产研发过程,亿人通信总经理钱晓涛记忆犹新。

今年4月份,上海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就在此时,亿人通信的“数字哨兵”生产项目也进入攻坚期。在数字哨兵研制生产期间,一家项目客户提出要数字哨兵检测结果与一网统管联动,实时报警核酸检测异常。接到任务后,钱晓涛马上联系之前一直合作的上海工匠、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技术总监方逸洲,“当天夜里10点半,我们紧急召开了线上腾讯会议,围绕客户需求进行研讨,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产品升级。” 夜已深,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腾讯会议室里的项目人员和研发人员仍不知疲倦,当他们商定方案时,时针已指向了晚上11点30分。“仅仅过了一两天时间,方逸洲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帮我们攻下了这道关,确保了产品如期上线。”对于这位上海工匠,钱晓涛赞不绝口,“他不仅是大家口中的技术牛人,而且特别认真、脚踏实地,我们的数字哨兵多亏有他!”

而在东华大学教授黄满红看来,疫情期间,上海工匠、国家级非遗“顾绣”上海代表性传承人钱月芳给学生们带去的线上讲座,让学生学到了热爱和坚守的力量。

68岁的钱月芳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绣传承人,同时也是上海劳模工匠服务队“美术工艺”组组员。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服务队无法进入企业学校,为此,市职工技协组织多名劳模工匠,线上开设公益讲座,将技能课堂“搬”上云端。 东华大学教授黄满红告诉记者,线上讲座恰逢植树节,主题定为“如何绣出一棵生态树”。一个多小时里,不太会操作电脑的钱月芳在弟子的帮助下,讲解了顾绣起源、制作工艺,并进行了绝活和作品展示……线上非遗课为大学生们带去了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体验,“钱老师对顾绣的热爱和传承,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弘扬了老一辈的劳动精神。”

提升服务队效能

助力上海新一轮发展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上海将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重要动力,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劳模工匠服务队效能,助力上海经济建设新一轮发展?如何为劳模工匠和企业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将这项市总工会实事项目办好办实?成为摆在市总工会面前的一道“考题”。

据了解,市总下一步将增印本年度实事项目宣传册,方便基层挑选所需要工匠,提供菜单式服务,扩大知晓率、影响力。同时为服务队成员购买公益服务保险,解决各方后顾之忧。“我们将探索线上服务模式,克服疫情导致的线下活动困难的问题,评估远程志愿服务的可行性,实现难题线上解决,讲座云端开课,高质高效优化服务流程,让服务响应更快捷,服务类型更多样,服务效果更满意。” 市职工技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开展公益服务集中培训,提高劳模工匠政治站位,增强劳模工匠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劳模工匠服务队的政治性、组织性、专业性和公益性。

 

周耀斌(右一)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加班加点,尽快把中药材检测结果交到企业手中。

疫情期间,吴文巍(右二)走进企业了解诉求,搭建线上工作平台。

钱月芳(中)的顾绣讲座受到东华大学学生的欢迎。

■受访对象供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