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9:副刊/银潮
2022年09月15日

闲话积肥造肥

□ 南夏墅街道离退休第三党支部 王彦文

民以食为天。人们都有一个追求,就是希望吃到绿色健康的食品,真正绿色健康的食品当属以自然肥料培育的粮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农业经济以粮为纲,农村工作的中心就是种好庄稼多打粮。“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大积大造自然肥料成了农村工作的重头戏。

大河罱,小河翻,这是常年性的积肥造肥。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二条罱泥船,除河水流动性强的季节外,常年在河道上罱河泥。人们站在船上用罱泥网兜把河底下由动植物腐烂沉淀的淤泥挖出来,拌和着稻草存放在沿河的灰塘中腐烂发酵。这种农活看似简单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3.5吨的船一般人平时一天只能罱2船,技术高的人能罱3船。记得我们邻队有一个解放前从苏北过来落户,专业罱河泥的高手,他就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附近的河道哪个部位有优质河泥他都一清二楚,所以他干这活既轻松,罱的河泥质量又好,邻队的罱河泥活就由他一人包了。其他队则是男劳力轮流上船,这活虽然强度大但都抢着干,工分高,有时碰巧还能弄到点鱼虾。小河翻就是每年要把村前屋后的小河塘抽干清理一次。这些河塘是村民淘米、洗菜、鸭鹅戏水之地,加上养殖鱼虾,沉积大量动物粪便和有机物质,春节前干塘捉鱼,趁机组织全村劳力把河泥全部清理出来,都是上等的肥料。河泥还不能直接下田,要在每块田角开挖长宽各3米深1米的灰塘,把所有河泥运到田间灰塘存放,冬季作物布局一般都一整个田块种植做肥料的秧草(紫云英),与河泥搭配腐烂、增加肥力。每到秧草开花收割期,就要把灰塘的河泥挖出来就着秧草,均匀拌和浸泡水中使其腐烂发酵,一个月后成为货真价实有机肥料,正赶上麦收后的插秧准备期,于是就在端午节前后,将这些肥料铺到田里,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猪、羊和人的排泄物利用也是不可缺少的肥源。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和羊,一头猪一年排泄的粪便能解决一亩的肥料,必要时还发动农户直接用干土和稻草让猪制作肥料,这样的肥料质量更高。人的粪便更是优质肥料,但也要经过发酵才能使用。夏天顽皮的小孩对着植物嫩芽尿尿,太阳一晒植物就会焦头。

为了实现“亩亩百担肥”的目标,真是做到男女老少总动员。农闲季节割草堆肥,所有田埂和道路“三面光”。在校学生农忙时放忙假参加劳动,暑假期间参加积肥造肥,不仅能为增产增收作贡献,还能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城市难以处理的垃圾和粪便曾经也是宝。那时居民不用抽水马桶,粪便全部集中倒在公共厕所。清洁工是一项光荣的职业,既清洁城市,又奉献农业,掏粪工人的榜样时传祥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农民在农闲时要上城收集垃圾,收粪便,挑着箩框和粪桶,走坊穿巷,把垃圾箱和厕所清理得干干净净。城里人深知农民的辛苦,对他们很友好和配合,很少有嫌弃的行为。农忙时农民在集中栽插和播种,城里清管所就只能自己组织送肥下乡,粪肥可以直接下田,但是垃圾要分类挑拣,尤其是玻璃和金属物必须挑出,以防施到田里劳作者受到伤害。

自然肥料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其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元素,长期使用自然肥料土壤越种越肥沃,而化学肥料则截然不同,一种化肥仅有一种或几种元素,植物在吸收时对其缺乏的元素只能从土壤中吸取,长此下去造成土壤板结,有害元素大量残留。

积肥造肥是一项较少技术含量的运动,但是却造就了健康绿色的粮食。同时维持生态平衡,河泥罱上来制成肥料施到田里,田中部分泥土随着雨水带进河道,又成河泥罱上来成肥料回到田中,这个循环保持了河道永远不淤积和田块高度永远不降低。

尽管社会的发展使这项运动已不可能再恢复,但是人们追求健康食物的追求又必须增加自然肥料的应用。大积大造自然肥料看似是在科技不发达时期的人海战术,但是却造就了我国农业的辉煌,使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储备了充足的备战备荒的粮食。更可贵的是这项运动培养人们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精神,也为改革开放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