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0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2年10月27日

因地制宜 致富有道

头陀:“特色工坊”孕育幸福生活

阅读量:2178    本文字数:2994

■本报见习记者 张 芮 记者 朱幼萍 杨雨洁

“头陀红糖满街叫,头陀茭白雪白胖;红糖蜜橘和‘茭首’,闻名全国客户多。”这首赞美头陀物产丰富的顺口溜被众人所熟知。作为黄岩中部的农业大镇,头陀镇围绕乡村经济发展,以特色农业为引擎,因地制宜打造了产业赋能式、品牌带动式、定向招工式等多种“小橘灯”共富工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效应,推动乡村共同富裕。

 

龙头领跑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十月中旬,秋季茭白全面上市,头陀镇新下岙村良军茭白“小橘灯”共富工坊热闹非凡,20多位村民忙碌地整理新收割的茭白。另一边,工坊负责人杨良军把整包的茭白进行称重,帮助前来收购茭白的商贩们装车。“今年的茭白品质很好,个头漂亮口感好,每天收割上来的茭白来不及包装就被商贩抢购一空!”杨良军高兴地说。

良军茭白“小橘灯”共富工坊位于头陀镇溪头片茭白基地,成立于2021年7月,是依托当地龙头合作社——黄岩良军茭白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之所以称之为“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与其“龙头+产业+配套”模式及其推动当地茭白产业发展的作用分不开。

2016年,良军茭白专业合作社成立,在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杨良军自主研发了茭白筛苗机并获取专利。通过实施茭白肥药双控、茭白秸秆堆肥试制等科技项目,合作社出产的“浙茭8号”和“龙茭2号”两个茭白新品亩产量大、肉质白净、商品性好,远销上海、江苏、南京等地。鉴于良军茭白合作社的“龙头”作用,头陀镇“田园驿站”党建联建牵头,在基地成立共富工坊,吸收周边150余户农户加入,将杨良军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农户。

“‘浙茭8号’是在我们基地培育出来的,我们把优质种苗培育出来,免费赠送给工坊里的其他茭农,让他们的茭白田每亩产量提高250至500公斤,帮助大家每亩增收1000多元。”杨良军自豪地说,“这两年,我开出11亩‘茭白套养甲鱼’实验田,除了茭白能创收还有甲鱼销售,成功经验我们也会跟大家分享。”

“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不仅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了解,工坊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管理、采收、包装等30多个岗位。

“我出不了远门,又不想在家闲着,就到‘家门口’这个工坊来赚些零花钱,一天赚个七八十元,很开心。”80多岁的村民解菊香是工坊里年龄最大的包装工,在茭白丰收季,她会和村里其他老人一起到共富工坊里做工。

近年来,“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让头陀镇的组织链、产业链、就业链更为紧密,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送设备、送技能、送培训、送服务、送补助等“五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到共富行动中,全面激发了村庄富余劳动力这一“春水”。

 

借力发展 品牌助推农业升级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在头陀镇甘蔗种植基地,100余亩甘蔗已生长得亮光翠绿,笔直地挺立在田间,一派丰收景象。金兆志是头陀镇双楠村人,也是双楠村共富工坊里的甘蔗种植户,每年他所种植的所有甘蔗都被工坊全部收购。

“村里工坊熬制的红糖卖得特别好,像我们这些种植户种的甘蔗他们都能收,去年我从工坊领了6万多元的甘蔗款,确实比我们自己做红糖卖红糖有效益。”金兆志高兴地说。

众所周知,在黄岩,除了柑橘和茭白,红糖亦是具有代表性的特产,尤其是头陀红糖最受消费者青睐。但是,虽然头陀镇有着数百年的榨糖历史,但红糖曾经因为品牌、销路等原因限于一隅。为了打响特色农业品牌,以品牌带动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头陀镇坚持党建引领,壮大甘蔗种植业和古法熬制红糖产业,在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

头陀镇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合作社在注重古法制糖的同时,也关注红糖相关产品的研发、包装设计、品牌宣传等,其早期申请注册的“糖多令”“白湖塘”红糖品牌已初具影响力。合作社从甘蔗的种植和加工,到红糖品牌的设计和推广,再到发展红糖周边产品,让头陀红糖变得时尚、温暖、有趣,大大提升其附加值。合作社制作改良的红糖产品在2017年至2021年连续获得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十大农家特色小吃。

“我们在传承古法熬制出的优质红糖中加入姜汁,开发出暖胃舒心的姜汁红糖,还制作成炒米糖、姜糖、陈皮红糖等人们喜爱的美食,使得红糖身价翻倍。普通红糖每斤价位在15元至20元,而我们的品牌红糖每斤达到25元至40元。”双楠红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蕙介绍,“我们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糖农卖糖难、红糖品质不稳定的问题,现在在头陀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就是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够带动更多的蔗农、商户致富。”

目前,双楠村共富工坊红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动糖农种植新品甘蔗100余亩,提供工作岗位20余个,年增加农户收入最高达5万元。同时工坊正在探索田园认养、农事体验等活动,致力于“要让蔗农在种下甘蔗苗这一步就开始收益”。

 

村企抱团 定向招工助力共富

 

“我家离工坊就几十米远,来去特方便,在这里做工也不耽误我接送孩子。”56岁的周元琴是元同村村民,去年8月份,她在村里的“裕泽坊”,也就是元同村的共富工坊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收入少则五六十元,多至上百元,买菜钱解决了,比到别的地方打工好,大家都是附近村子的,一起做工既能解闷又能赚钱。”

元同村,曾名“分水村”,是头陀镇唯一的高山村。过去,村里300多户人家散落在多个山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5年,我区在当地正式启动高山移民安置工程,建成了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的移民小区,近千名的高山移民和水库移民搬进小区,形成现在的元同村。

“整体移民后,我们将山上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一方面村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产业上山’,引进了6个大型柑橘、杨梅、花木种植类的农场,解决了3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人均月增收3000多元。”元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官张说。

然而,山上的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山下的村民虽然有了方便且优美的居住环境,但部分老人在搬迁后却面临着“就业”难题。

“我们村的村民主要是高山移民和水库移民,年轻力壮的村民大多外出种瓜了,村里有200多人留住在村里的小区。”元同村村委会副主任牟友国说,留在村里的多数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劳动力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为了让元同村村民“迁得出安得下富得起”,头陀镇党委发动助企指导员走访企业进行排摸对接,最终确定引进台州市伽徐工艺品有限公司入驻该村,成立“裕泽坊”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以元同村为中心,向溪头村、横山村、圣河村等多个周边村庄招工,以“1+N”辐射模式带动闲置劳动力就业,裕民富民、泽被百姓。“我们通过‘支部帮建、党员帮带’,积极搭建‘红管家’体系,定期对工坊内低收入农户、特殊群团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提高效率、提升收入。”头陀镇党工委委员沈煜凯表示。

“这家工艺品企业能够被引进,主要还是因为其产品生产环节技术门槛低、人力需求大、自身原有生产空间不足,这刚好与我们村集体房屋闲置、中老年劳动力闲置的情况高度契合。”金官张高兴地说,“工坊在我们村建成后,当月就解决了3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每年工坊还能给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余元,真的是一举多得。”

据了解,头陀镇定向加工式共富工坊以党建引领为纽带,以村企抱团联建为抓手,有效整合村集体闲置资源、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和闲置人力资源等要素,探索“工坊主导、支部发力、农户参与”模式,弹性管理村民劳作时间,其“固定用工+灵活就业”的特点,帮助部分低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提升至2.5万元左右,实现了村、企、民三方的致富增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