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学
2022年11月23日

金坛城河畔

复元堂


◆徐云子

金坛城内的县前街,曾经有过无限的风光,现今已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这条街因直对老县衙(旧时县政府)大门而得名。这条老街上有不少深宅大院,自南向北,有于家大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县总工会和供销合作总社使用)、杨家大门(县教育工会曾在此办公)、冯家大门、喜家大门、戴王府、蔡家大门、强家大门、孙家大门、复元堂。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复元堂。

19世纪40年代初,我在拱极小学读书时曾随同学到这座大宅的门口玩耍。大宅坐西朝东,门厅下的大门很气派,门口有一对上马石,雕刻着花纹。那时我们只觉得这大门与一般人家不一样,其他毫无所知。

后来才知道,这大门里走出过一位不平凡的人物,名叫“于振”。于氏先祖在北宋末年由河南开封逃难到金坛,定居乡下王母观村。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于家出了第一个举人——于镒,字南金,号契玄,后任江西省万载县知县。从此于家离开农村,搬到城里居住。正德六年(1511年),于家又出了第一位进士——于湛,官职更高。于家在金坛成了名门望族。

改朝换代以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于家更了不得,出了第一位状元——于振。这于振就住在县前街北首的大宅内。他在督察湖北学政时,因爱才(不是爱财)多录取两人,违反科举制度受到严厉处分,被贬为庶民(即开除公职)。那个年代,对违纪官员的惩处是动了真格,没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于振丢了官帽,回到金坛继续发奋读书。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殿试共取15人,于振名列一等,重新为官。为了纪念功名失而复得,便称县前街居所为“复元堂”。

这复元堂原来的规模和面貌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已无法了解。遗留下来的老屋如饱经沧桑的老人,早已布满岁月的皱纹,只能默默地伫立在斜阳下,看着自己庇护过的儿女一代又一代离开自己的身边,墙壁上仿佛满是泪痕……

幸运的是,历经战火,那座大厅依然挺立。尽管被居民隔成一间间居室,没有了厅堂原有的大气,但所有的梁柱仍呈现傲视一切的姿态。更难得的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它辉煌的身世,都称它“状元厅”。

以状元厅为中心,分布在其周围的一幢幢老宅,虽然不再排列有序,却仍能看出当年的规模。尤其是南面一幢四合院最充满历史感,入门以后,似乎还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些花格落地长窗在悠悠岁月中沉淀着历史,让人浮想联翩。遥想当年,这里庭院幽静,窗明几净,不像是女眷所住的闺房,想必是于振的书房所在地。我依稀看到,夜阑人静,一灯如豆,被贬的状元公伏案读书。

我在最后一瞥中,不禁有些怆然,曾给后人以有益启示的历史文化载体在渐渐消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