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
□戚思翠
祭灶旧俗,位列“五祀”之一,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礼记》中记载:“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腊先祖五祀。”“五祀”:门、户、中溜、灶、行也。也就是:门神、户神、土地神、灶神、行神。
最早的灶神,据说是火神祝融。《礼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汉代后,记述祭灶诗文亦出现很多。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更是详记备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全诗用写实之手法,栩栩如生地勾勒一幅浓墨重彩、情趣盎然的祭灶的风俗图,古风民俗扑面而来。
祭灶分送灶、接灶。古时,祭灶不分贵贱,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王老爷都是毕恭毕敬的。故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法,即官绅权贵腊月二十三、平民百姓腊月二十四、水上船民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活动。所以,老家苏北盐城,腊月二十四送灶,大年三十接灶。送灶后,年味就浓了,“规矩”也多了起来。
犹记儿时,我家祭灶颇有趣。那年代穷,衣食有忧,但到过年,仿佛家家都有钱了,“送灶”饭也不放麦糁了。只见父亲像玩杂技似的,娴熟地将小碗里的白米饭往空中一抛,米饭便翻了个跟头,不偏不倚地落回小碗里,变成圆溜溜滑滴滴的,上面再放两块粉白见方的豆腐。父亲慎重地将小碗放到灶台顶端,然后站在厨屋门口面向东南,双手作揖,低声念叨着,说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话语。等“接灶”时,那小碗里的饭与豆腐,早落满灰尘、黑不溜秋,只能倒进河里喂鱼了。当时我们对父亲的浪费大惑不解,这大冷天饭与豆腐都没馊呢。母亲私下告诉我们这就叫“送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说好话”。
除夕晚上“接灶”,就是把灶王爷请回家。只见父亲在土灶头上端重新贴上了一张灶王爷画像,两边还贴上新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再次在灶前燃纸、烧香、点烛、放鞭、磕头,希望灶王爷在明年保佑我们全家人平安、发财。记得每年“送灶”前,母亲都会找出家里所有杂七杂八、黑不溜秋的破筷子,放进“储笼”里,说这样上天知道我家人口多,会给我家更多恩赐。
儿时不知灶神的来历,也不懂得火的神圣,只盼祭灶后一年中最快乐无忧的日子,吃饱喝足、好吃好玩。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尤其在城市,人们似乎忘记了灶王爷这位“大神”,更不会祭灶了,那些烟火缭绕的仪式、懵懵懂懂的快乐也只停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日日是好日》张家毅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