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1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副刊
2023年01月13日

善行天下  共创文明

“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便对“善”这一价值观进行了阐释。如“可欲谓之善”,就是说,可以满足的欲望、需求就是“善”,而不可满足的欲望则不是“善”。所谓“可欲”,就是对人、对己均要有益的欲望与需求。人最初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对“善”的阐释与践行一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儒家谓“仁者爱人”“善即为仁”;佛家谓“慈悲无私”“普度众生”;道家的谓“重生”“善行天下,不留痕迹”,无不体现了对“善”这一价值观的重视。

以善目观照万物,以善心度量世界,以善举行走人间,人自然变得宽厚博大。

一个人的善,可以带动身边更多人的善;对某件事的善待,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善行。这就赋予每个人一种责任: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来说,这个世界是否美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善待他们。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是感受世间种种美好的捷径。

凡事以善为本,有所为,亦有所不为。心态自然日趋宁静平和,如盛放的莲花般自在从容。

不用悲天悯人,不用怨天尤人,安顿好自己的灵魂,在悠悠生命长河中坚守一种善良的美德。

世间一切都有因果循环,你只管善良,生命自有回响。

善良的人,种善因、得善果。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便如何回报你;你付出的善良里,藏着你未来的路。当一份善意从你这里传递出去的时候,就是在积极向外播撒善的种子。把善良传播给别人,也终将从别人那里收获善意。

从长远来看,无论我们对谁好,都是对自己好。世上所有的福气,都是一点一滴积攒的善意。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一花一木都在对你微笑,做任何事都充满顺缘,这就是善良的回音。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而不争”。人,该像水的品性一样,去滋润世间万物,相互扶持,利于万物之间的生长,不去与万物相争夺,能包容一切。像这样的意境,是善本身的一种美德。又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天道公正没有偏私,却总会眷顾善良的人,善良的人总能得到应有的福报。

世界正在偷偷奖励善良的人,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的一个小小的善举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好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然而,善良是对自己内心的交代,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明末清初时的教育家朱柏庐先生在他的《治家格言》里就有这样的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善良的人之所以选择善良,并非想要得到什么回报,只是遵从自己善良的本心。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很多时候,善良就是为了自己心安理得。

《道德经》又云:善者“居善地,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心怀善念者,会居住在善良的环境当中,与同样善良的人交往,说话办事踏实、靠谱。所谓善地、善人、善言、善事,并非独立存在。

善良的人,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温暖身边的人,照亮世间的路。

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必须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大力倡导文明行“善”、践行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以引领人们的思想与意志,推动我们未来事业的蓬勃发展。

只要人人都心存善意,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 李立华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