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火迎新春 红火年味浓
□记者 蒙慧林
寒冬腊月,旺火更燃。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各地有着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而不同民族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体现出的是别具一格的特色年味。对于蒙古族来说,这一天是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送火神的年火日。1月14日,巴林右旗一场民族特色浓郁的蒙古族集体祭火仪式在旗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数百名群众共同参与,感受民族风情,表达心中最美好的祝愿。
活动现场,身着传统服饰的蒙古族群众一早便准备好祭祀用品,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上午10时,集体祭火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庄重地宣读着祭祀词,放有木柴的图拉嘎被点燃。与此同时,前来参加祭火仪式的蒙古族群众怀着对新年的美好憧憬,顺时针围绕图拉嘎旋转,纷纷将准备好的炒米、奶酪、奶酒、羊肉等祭品投入火中祭祀圣火,祈求家庭幸福、万事如意,祈盼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祭火,俗称祭灶,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这一习俗已沿袭近千年。祭火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的关注和参与,使当地的民俗和文化得到更广泛宣传。
巴林右旗历来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目前,举行集体祭火仪式已成为巴林右旗广大群众重要的活动之一,也逐渐成为巴林右旗重要的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不仅拓展了民族文化贴近现实、服务群众的新领域,增强了巴林右旗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对全旗深入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集体祭火仪式。蒙慧林 摄
记者手记:
祭火仪式是民族风俗文化,蒙古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祭火习俗,熊熊的火焰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文明、象征着幸福火热的生活。蒙古族把炉灶看作是家业兴旺的香火与象征,所以腊月二十三的圣火祭祀比平常祭火灶更为隆重。为进一步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蒙古族祭火习俗,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祭火愿望,巴林右旗每年都会举办集体祭火活动,以此来表达对火及大自然的崇敬与尊重,祈盼祖国繁荣昌盛、社会和谐进步、各族人民吉祥安康。
陕西智森芯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