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距离看新院
——《新院人家》琐评
□ 郭忠辉
不得不说,这个看似喜庆的书名包含的却是一部人世沧桑。新院其实也是一座老院,院子里根深叶茂,人事繁杂。而人家这两个字却又不失亲和力,正如内文所述是实实在在的人家的故事。
这本书所写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牵涉到的人和事也较为复杂。书中文章虽以新院人家为主,但内容亦有所外溢,村里的其他人物和事件也有不少,这样在分量上便明显重了许多。这本书的写作范围之所以不局限于新院,一方面新院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包括新院里的人和事,其实都属于所在村子的一部分,所以提到村子里的大环境和相关人物也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这种叙述边界的拓展也很好地延伸了作品的视野,使得这本书更加可信、开阔而厚实。
众所周知,写此类家庭回忆式文章最忌落入俗套,好些人在处理类似题材的时候都会先列好提纲,顺着思路按部就班地往下进行。这样做固然不错,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写起来较为勉强,因为作为一个整体既定的架构,作者在创作中毕竟需要兼顾其他,比如写父亲还要写母亲,写完哥哥姐姐又得写弟弟妹妹,而且大体上说都是亲人,不好厚此薄彼。那照这么写下去不可避免的便成了流水账,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作品自身的力量。而且从读者的角度看,也很难有兴趣一口气读下去。
关于书中文章的排列,人物或事件的叙述逻辑,虽然有章可循,但也尽可能做到自然流畅、轻重分明,而不是拘泥于某一刻板的范式。比如说家庭成员并没有依次叙述,在时间层次上也没有刻意排布,这么做主要还是为避免枯燥平板,或资料的简单堆积。这种以点盖面的写作手法尤其值得赞赏,就像在一面平坦的沙滩上捡拾贝壳,每一枚贝壳既有其独特的看点,也带着整个沙滩的气味,如此说来倒没必要专门去描述沙滩了。而且这种写法亦使得读者一直会有一种新鲜的阅读感,再则文章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可读性。事实上这也是该书受到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中所写的这个村子和院子我之前都曾去过,但等到这本书付印的时候却都已不存在了,如今捧读此书难免会有一种无处依凭的缺憾。因此,这本书更像是对那一个曾经烟火缭绕的古老村落的回望或凭吊。从另一方面讲,对已然割断的乡村文脉而言,书中所留存的基础资料可以说弥足珍贵。
再回到这本书成书的缘由。数年前我有幸和燕俊老师到了一个单位工作,我知道平时他就会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回忆散文,题材不限,篇幅不局,一人一事一物,兴之所至,颇多意趣。当然从整体上看,他的文章所涉及的题材仍然是家人故土、传闻故事居多。这种以小见大形式灵活的创作方式本身就使得他的文章文学性较高,可读性也较强。不仅在圈内评价不错,社会反响也很热烈。当他用此种方式写过一段时间后,难免也会回头审视,这时候突然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何不以家族为核心,辐射全村,时间则主要在作者生长于兹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创作一组主题统一的回忆性散文。当时倒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创作计划,更无既定提纲,不过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可以在选材和创作上不受拘束,而且形式上也不会落人俗套。
在同事和文友们的见证下,历经好几年苦心经营,这一部饱含着浓浓乡情亲情,对家乡家人深情追忆的心血力作终于面世了。
这本规模宏大特色独具的散文集,看似家史,又是村史,家史与村史融为一体,文化底蕴坚实厚重,乡情亲情感人至深。这本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积淀,以及人物、自然、历史、时代、事件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也正是由于蕴涵如此丰富,使得这本书格外的呈现出一种生动感人、真实厚重的品质。另外作者的笔触是细腻而精确的,是理性而开阔的,是雄浑而大气的。作为一部纪实性散文,其创作者不但长于思考,而且能够引发思考,我认为这才是一部文学作品应有功用和力量。
从另一方面看,这本书又可称得上另一种家史或村史的新颖写法,也是统一主题下的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而这两方面能够很好地结合,也成为了这本散文集最大的艺术特色。
书的内容在切入生活的深度和再现人物和故事的广度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在创作中作者力求入情入理,生动活泼,本色叙述,情感丰沛,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个人角度上看,我一直在关注着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它的面世也得到了圈内朋友的盛赞,因此我真诚地为燕俊老师丰硕的创作成果而高兴。实实在在讲,这不仅对作者本人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心血硕果,毫无疑问也是我县文学界近年来的一个重要收获。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