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我区加快建设华罗庚创智十二坊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
全媒体记者 贾文芳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2022年,我区加速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根据最新发布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配套督查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我区在落实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若干政策措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成效明显方面获得公示推荐。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我区在助推江苏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征程上持续强劲动能。
2018年,《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先后出炉,部署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扩大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自主权,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挥院士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引进培养顶尖人才……一系列重大举措密集出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向纵深推进。
2018年至2022年是实施两大政策的第一个五年,我区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鼓点铿锵、敢干敢为。
科研项目重复申报、资源配置碎片化、高层次人才后备不足等问题曾是影响科技企业长远发展的顽疾。针对这一问题,我区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深入贯彻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金坛基地合作协议,引导支持全区企业由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市级、省级、国家级逐步申报,持续推进新时代“金沙英才计划”,大力实施人才优居工程,科技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成效很快显现——2022年,金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9.3%,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9家。
这只是改革的一个缩影。科技成果转化难、人才评价“唯学历”等多年制约创新的老难题,也都被“下狠手、动真刀”,改革措施在金坛落地生根。
科研管理更高效——填表少了、立项快了、跑腿少了!我区积极优化科研组织方式,实施“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招引方式,有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今年一季度,全区引进科技人才项目12个。
“管得太多”“管得太细”是制约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绊脚石”,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发力方向。我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加强高企培育、研发投入奖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相关优惠政策宣传,深入挖掘企业创新潜能,会同企业认真谋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亿元技改等项目,大力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让科研人员尽享改革红利。
创新主体更显著——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23家,是2018年124家的2.6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潜在)独角兽7家,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获评2022年省独角兽企业,总数位列常州第一。像这样的“先锋”,如今在我区科技领域越来越多。
我区还落实分层梯度扶持、分类靶向培育,大力招引一批小而精、小而优的科创项目,壮大以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创新梯队,为科技型高企培育做大基本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科技成果培育转化措施,催动金坛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基建等产业创新生态不断升级。截至目前,全区“千企升级”培育库企业591家,占规上企业数85%,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391家,形成“专精特新”企业后备主力军。
图片来源:金坛区融媒体中心图库
下期预告: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区立足“产业强区、工业立区、项目兴区”,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向产业集群升级,撑起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请继续关注系列报道。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