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 如今“致富田”
我区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让11306亩“沉睡土地”重获新生
村民正在整理采摘的蔬菜
葛口村昔日撂荒的150余亩土地全部披上了绿装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本报讯(记者 杨荟琳 王彦雪 柯雨) “大家加把劲,把这车蔬菜搬上车,就可以歇歇了。”5月30日上午,石船镇葛口村,村民沈显国边打包蔬菜边说道。他身后是150余亩绿油油的糯玉米地,这片地每亩产值可达5000余元。从撂荒地到“致富田”,改变源于我区开展的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已让11306亩“沉睡土地”重获新生。
“现在这一片都是我们去年实施的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成效,如今正好是糯玉米丰收季节,村民还在这里打工,大家既有集体经济收入,又有打工的收入。”看着满眼的绿,葛口村村委会副主任敖勇心里美滋滋的。据他介绍,去年,该村对撂荒的150余亩地实施复耕复种,并在今年采用地膜双层覆盖栽培技术和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种植多个优质品种的糯玉米,每亩产值是普通玉米的4-5倍。不仅如此,在糯玉米丰收季节,村集体经济组织还请附近村民参与农忙,按照每人100元/天支付工钱。“村民收入都不错呢。”敖勇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我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各镇街和行业部门责任,深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全区11306亩撂荒地被“唤醒”,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工作中,我区加强跟踪调度,重点加强对5亩及以上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和检查,督促撂荒耕地应种尽种。加强政策扶持,开展水稻、玉米、马铃薯保险试点,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并按上级要求,对复耕复种撂荒耕地进行一定补贴,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流转撂荒耕地种粮符合条件的,有限纳入种粮大户补助。积极改善撂荒耕地设施条件,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宜机化改造规划,完善配套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生产的便利性,加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应用,逐步恢复撂荒耕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并配套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设备,提高水稻机插等薄弱环节和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购置补贴标准,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同时,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根据农户家庭不同情况,引导农户规范、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在这些“硬”举措推动下,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承载着村民致富梦想的良田。
成都乾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