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3年07月27日

青岛大学学生到鄄城探寻“非遗”鲁锦

近日,由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9名大学生组成的“织梦夏乡”发展成就观察团,到鄄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鄄城国家级“非遗”鲁锦,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鄄城县精一坊鲁锦工艺公司,观察团队员参观了鲁锦制作车间。只见一个个“织女”端坐在织布机前,双脚踏板灵活地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双手翻飞,穿梭往复,娴熟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让观察团队员目不暇接,无不为她们的“非遗”绝技而惊叹。

“织布机发出的古老而又单调的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那样悦耳、动听,更像是一首古朴、遥远的歌谣。”观察团队员李张晨激动地说。

通过和鄄城鲁锦“非遗”传承人深入交谈,观察团队员们了解,作为全手工操作的提花家织布,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前前后后要经过72道繁杂的工序,每道主工序里还有很多道子工序,织锦里蕴藏着诸多繁杂的劳动,这也正是鲁锦工艺价值的体现。

观察团队员还到村里拜访了多名有着鲁锦“织技”的老人,并从老人们口中得知,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纺花车、织布机是解决人们温暖问题的唯一途径。村子里都种着棉花,家家都有纺花车,女人从小就要被母亲教会纺花和织布,这也是乡村女人必备的过日子的本领。勤劳的农村妇女用纯朴的情感、巧妙的构想和独特技艺编织出一个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图案,并为这些图案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还通过街头访问的方式,调查了部分群众对鲁锦的了解情况,并通过发传单让更多人知晓鲁锦、认识鲁锦。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想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青春力量。”李张晨说。

近距离走近“非遗”,让观察团队员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也让他们明白,“非遗”传承需要多方面的力量,青年大学生更要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责任意识。

记者 刘永霞 通讯员 王玉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