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匠心筑梦 技能报国
2023年07月30日

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

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上海分论坛在京举行

   本文字数:2550

在上海分论坛上,四位工匠代表上台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 摄影 朱擎

■ 劳动报特派记者 张锐杰 

本报讯 7月29日,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上海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谭天星出席论坛并致辞,上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上海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桂晓燕出席活动。

谭天星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我国产业工人的诞生地,也是能工巧匠的孕育地。上海产业工人的先进性、创造性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工会创办全国首家省级劳模学院、工匠馆,建立工匠人才培养选树体系、一线职工创新服务体系,打造上海工匠十大系列品牌等举措,为全国工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希望上海工会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活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治化进程,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要以大力推进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为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人才支撑;要聚焦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化各类群众性创新活动,发挥劳模工匠学院和人才创新工作室作用,汇聚奋斗伟力,集聚发展动能;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工匠人才宣传,关心重视工匠人才的技能提升、职业发展,推动落实工匠待遇,更好地发挥工匠人才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浓厚氛围,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搭建更大平台

助推工匠成才

据悉,上海分论坛是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期间设置的5个地方分论坛之一,这也是“中国梦·劳动美——人民城市 奋斗有我”上海职工直播课堂第一次走出上海在北京举办。分论坛通过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劳动观察”视频号、“申工社”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赞视频直播平台同步直播。

上海分论坛展示了上海职工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群体形象。四位工匠代表上台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

坚守初心使命

圆梦大国重器

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王曙群历时16年打造的对接机构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被称为美丽的“太空之吻”,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在研制最困难的时候,王曙群也有过犹豫。“可当时我们搞这个对接机构已经四、五年了,我想再坚持一、二年就可以搞出来。想不到这个再坚持一下,就是十多年时间。”期间,他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仅模拟飞行器平稳分离的试验就进行了1000多次,一次次获取数据,为的是产品合格率100%。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对接成功,是对王曙群十多年坚守的最好回报,更是对所有航天人持续付出的最大肯定。他自豪地说:“这份中国工人的荣耀,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

大国工匠、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150工位工段长周琦炜也曾在刚毕业时因收入不高而想过离去,但师傅的一席话让他留了下来,从此接触到ARJ支线飞机任务,在项目外场试验期间经历了各种极端天气,在零下40摄氏度测试高寒、测试大风、测试高温……这些磨炼了他的意志和品质。他有幸参与国产C919大飞机项目,这让他有了更大的舞台。面对大飞机7万多根导线、总长达到近100公里的挑战,正是工匠精神让他在实践中奋力拼搏、精益求精,终于成长为“大飞机血管神经系统”的建造师。

打破国外垄断

争做行业顶尖

工匠的成果往往都是行业顶尖,他们在成为行业顶尖的过程中破解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展现了中国工人的智慧与担当。

大国工匠、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张冬伟是第一批LNG焊工。LNG船被称为造船界三颗明珠之一,可以运输零下163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其液货舱围护系统用0.7mm的殷瓦钢拼接而成,焊接要求极高。比如一条LNG船焊缝总长150公里,90%的长度是使用机器自动焊接。当时国产焊接技术还达不到要求,只能去国际上购买设备和技术。面对技术被垄断的现状,他和集团焊接试验研究所一起合作,把培训研发基地直接搬到工厂,即使失败也不气馁,最终成功研制出自动焊设备,国产率达到95%,做到自主可控。如今,LNG船已经从第一代开发到了第五代,和世界最先进的LNG船制造企业齐头并进了。张冬伟时刻牢记师傅的教诲,“当技术工人,来不得半点浮躁,要沉下心来,钻研技术。”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所在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市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量,其一年的污水处理量约1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年处理了82个西湖的水量。面对从国外引进的“洋设备”存在的水土不服、卡脖子等问题,他们一一解决,通过将消化沼气冷凝水排放装置采用的人工抽吸泵改为自动抽水,将过去一个半小时的活,化为五分钟解决,让外国人看到他们的技术创新后都忍不住夸赞“中国工人了不起”。

擦亮“上海师傅”

“大”“国”“工”“匠”有新解

分论坛上,凭借论文《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获得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主题征文一等奖的,来自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的青年学者郭秋萍现场讲述了她对“上海师傅”、“大国工匠”的理解。

郭秋萍在聆听了四位大国工匠的发言后,用“大”“国”“工”“匠”这四个字概括了她对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解。“大”为“大师风范”。他们用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也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成长为了顶尖的专家。“国”为“国家名片”。他们肩负“大国重器”的职责使命,他们用世界领先的技术为国争光。“工”为“工人力量”。他们勇挑重担,敢啃最硬的骨头,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匠”为“匠心楷模”。他们注重传帮带,以言传身教延续匠心传承,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青年一代走上技能报国之路。

访谈结束后,上海工匠姚启明现场分享了她与赛道设计的故事,杨致俭、顾惠明、朱道义、陈徐奇等四位上海工匠分别带来古琴修复、榫卯结构、海派插花、珐琅制作工艺等展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