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文华
2023年07月30日

半工半读技校生

   本文字数:1058

徐鸣

相对于古代人,现代人的人生第一笔不是毛笔,而是铅笔。每个人小学四年级之前,一定是拿着铅笔做语文算术题、学习文化知识长大的。但是当我1975年2月中学毕业时,看到寄来的分配通知书上写着“中国铅笔一厂技校”后,竟然愣了好几分钟,因为我的理想是分到电表厂或电机厂去学习电子技术,名气好听,况且父亲就是读电机出身,子承父业理所当然,所以我对分配结果耿耿于怀:“这铅笔厂到底是做什么的?”大脑一片混沌时,常识也不懂了。

再不情愿也得去报到。我无奈地拿着通知书,懵懵懂懂走进位于东汉阳路296号中国铅笔一厂大门。那时候的技校,犹如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剩余时间在厂里实习操作技术。中铅一厂技校办在虹口公园2号门新港路上的“榆兰新村”。教学内容是数、理、化,机械制图和铅笔制造技术等。数、理、化三门功课在中学里基本上都学过,但是轮到制图课,有不少同学包括我就感到头大了,因为该内容中学里从未碰过,且需要空间想象力,将平面的图形想象成立体形状。正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剖面图,搞得我稀里糊涂。每逢制图课,我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作业。

一个星期读书,接下来一个星期就要下车间劳动。技校两年学制4个学期,正巧轮流在厂里4个车间(制芯、制杆、成品和机修)跟班实习,在实践中学习铅笔制造技术。铅笔厂的工作性质字面上理解属于轻工业,要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坊间流传一句戏话,叫“轻工不轻,重工不重”,所以铅笔厂里有不少岗位都是重体力劳动。幸亏能读个技校适应过渡一下,要不然每天足足8小时体力劳动,对于一个18岁、刚刚踏上社会的大孩子来讲,确实有点沉重。但同学们都咬紧牙关挺住、坚持下来,并逐步掌握和熟悉了各个车间不同的生产操作和工艺流程。

别看同学们平时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可一旦见到厂里任何一个师傅,即使再调皮捣蛋的同学也服服帖帖,师傅们叫我们朝东,我们不敢往西。车间里的师傅们不仅愿意教你技术,而且会时不时给你讲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1977年2月临近毕业时,中铅一厂七四届全体师生,兴高采烈来到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旁边的“中国照相馆”,拍摄集体照。后来每当我去厂医务室看病配药时,都会与厂医阿唐聊上几句,并顺便瞅几眼压在玻璃台板底下的那张集体照。从泛黄的照片中能清楚看到,二十岁左右的我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男同学大多身着涤卡中山装;女同学穿两用衫,有的头上还扎着两根小辫。张张幼稚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岁月能淘尽一切,但同窗之情却在大浪淘沙中,越发显出真挚感人的一面。一声“老同学”,记忆里永远也抹不去的情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