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斗斛”
●童能森
自从搬到县城后,就冷落了老家的“升”和“斗”。“升”和“斗”是古时的粮食计量单位和工具。“升搁介厨头,斗驮米甏口”,“升”和“斗”不知积了多少灰尘。
老家梁皇村,旧名梁皇街,一日三餐,“量米落镬”。要是一餐找不到升,就急得团团转。记得母亲老是有点背,多次手里捏着升找升,“升呢?”“升呢?”还有个堂祖母也常常手里捏着升向我们隔壁邻居借升。指出后笑着回家:“还怕你们不在,借不到升,烧不成饭饿肚呢!”升有介要紧么?因为米是宝中宝,每餐吃多少有定量计划,落多了,饭剩太多,下餐不好烧,夏天还容易馊了浪费;落少了,要是有人想多吃一口或临时加个人就要“打屁股”。所以,必须“量米落镬”,使稍多余,剩下下餐做“饭娘”省米,临时添双箸也有余地。旧时代,粮食用升量,不用秤称。所以家中可以没有秤,却不能没有升。升的十倍是斗,主要用于粮食晒燥后量数进仓,几乎每家都有。还有半升可以侧到二合(升的十分之一,口音叫甲)半,用于量米、麦、豆、苞芦等兑换上门的客担头东西和量粟(小米)、豇豆之类落镬。财主(地主)家还有斛,是斗的五倍,两斛为一石,用于量租谷。旧社会农民向财主交租上门,时间大多在夜晚,一齐担到来不及,用斛可节约时间。
粮食计量用升、斗、石,所以储藏粮食器具也冠以计量数表示大小,如“七斗甏”“石五甏”“八斗缸”“二石缸”“七石缸”等。有趣的是连田丘面积也用石称呼,如“五斗”“八斗”“独石”“二石”“四石”等。田丘面积怎么会用体积称呼?不是太滑稽了吗?原来旧农村没有人会测量计算田丘面积,财主收租、田丘买卖只好以正常年成收几石谷计算。庄税、收皇粮采取同样办法,时间久了就成为“规定”。1951年,土地改革分田地时还以石、斗、升分到人头,直到发土地证时才折算成亩、分、厘。
上面说的升、斗、斛是传统的老式容量器具。半升与升,木板夹口正方形,上大底小;斗用楝树箍,膨肚圆桶形,口中生横档;斛像斗,仅高大而已。我家的升在我小时候已很旧,估计已上百年。这个斗箍于民国廿七年,将近七十个年头。斗上号有堂名“童畴记”。农民家怎有堂名?原来我家是浙东古道上梁皇驿站旧址,也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的首宿地,上代太公从柴姓手中买来后,继续开“安寓客栈”,招待“上通台温闽粤,下达甬杭申京”的过往商旅,也住兵。所以有堂名,以招徕生意,现在这件事却无人知晓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宁波专员公署、下属各县政府、电讯训练所等逃迁梁皇地区,再加海路阻断,古驿道重现繁荣景象,梁皇、前童、岔路等村相继重新开市,米行中开始用市升、市斗。市制比传统的老式大,约每升增加一“合”。从此,叫传统的为“老升”、“老斗”或“小升”“小斗”,叫新式的为“市升”“市斗”或“大升”“大斗”,还有叫“官升”、“官斗”。市制升也是正方形,口与底一样大;市斗也正方形,有上口与底一样大,也有口大底小,口中也生横档。老式与市制的形式不同,人们不难区别。除集市外,通常仍用老式。
解放后,缴公粮开始用市秤称谷,吃返销粮后,用市秤称米,但家庭中仍然用升“量米落镬”,因为升比秤方便!
时过境迁,斗、升、斛成了古量,一些青年人到前童民族博物馆参观时,还以为斗、升、斛是打水桶呢!直到老人解释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粮食计量量具还有这么一段历史!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