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与远方
·邹太芹·
最近很多朋友的签名改为高晓松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与诗意”。我立即思绪飘渺,布达拉宫上方的蓝天,蒙古大草原上的牦牛,云南赤红的夕阳,撒哈拉荒凉的戈壁……还有一个身背双肩包行走在天地之间的我,胸前挂着单反,时而仰望蓝天,时而远眺漫漫黄沙,时而聚焦脚下的一株无名小草……在比萨斜塔下丈量周长,在伦敦的大街上体会悠闲的慢生活。嘴角上扬的我,遨游在空间穿越无障碍的臆想中。
但凡是个有正常情感的人,都会向往远方与诗意。可现实是每天都如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忙完一天的工作,倒床就睡,甚至连梦都没时间做,就到了起床时间。一夜时光,就在眼一睁一闭之间结束了。许多个日夜就这样如奔腾的潮水滚滚逝去,无法挽留,许多个浪漫的臆想在浮沉间转瞬即逝。
看到一篇作者名为灼见的文章《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批评很多年轻人为了去旅行,压榨着父母的血汗钱。或是不考虑家庭经济实力,而一味追求远方。
看完后,我很释怀,感觉与作者心有灵犀。我的状态是平日疯狂的工作,照看孩子,时间被安排的没有一点空隙。好不容易熬到节假日,还挂念家中的父母。我的远方就是回到我的父母身边,陪他们聊聊生活琐事,踩着晚霞散步,在跳动的阳光下清洗各种物件,这一切让我感到快乐与充实。
但诗意并不会因为脚步匆忙而减少。迎着朝阳在上班的路上骑单车,一路轻唱。大雨滂沱中感受雨的力量,拍在脸上,打在额头,清凉酥痒。观察风的形状,路灯下,雨帘随风摇动,时左时右,始终疏密有致,不曾落下一滴。随时,我在时间的缝隙里,将心植入神秘的自然界,我能感受到自然界的脉动,我的心永远处于欢呼雀跃中。自我感觉,我的生活还是蛮诗意的。
后来又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名为罗刚的《父母虽在苟且,但我们仍要诗和远方》,我一下觉得与作者更是心有灵犀。
他说:“诗和远方”并不代表我们要品读很多经典诗书或是写出脍炙人口的诗句,也不代表我们的足迹要踏遍多少地方,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心境,而与我们的足迹走多远无关。
他认为:诗,代表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远方,代表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诗和远方”合在一起就是,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用充满诗意的姿态去过好当前的生活。这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拥有的对待生活的态度,而不应该只是文艺青年们的专属。
读完文章,我立即觉得自己的生活诗意得爆棚。在密得不透风的工作节奏里,我为办公室室友栽了十几盆花草,桌子上的月刊杂志,每月我都能从头到尾读完。每天下班回家,吹着晚风,可以闻到杂草中荠菜花的清香,掺杂着香樟的淡雅。有时还有金银花的馥郁,和不知名的清香,我无时不在享受大自然高贵的馈赠。周末陪孩子环湖骑行,陪孩子练习排球,找回学生时代的感觉,这些都有诗的朦胧与韵味。果真诗意并不是只有远方才有。
一位哲人说的好,许多人习惯将自己正经历的生活当成苟且,偏执认为只有远方存在着诗一般的生活,殊不知你所谓的诗与远方正是别人眼前的苟且。
真正诗一般的生活,从来都是在当下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美好,将平凡的生活过的不平淡。很多时候,心被牢牢捆绑,而你又一意躲闪不及,那只能生活在此处,诗意在别处,而此处和别处咫尺天涯。最好让诗意驻在你的心房里,便能够感召到远方。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生活的压力,每个人为了生存都必须承受各种“苟且”,但是在生存压力逼迫下是用心去感受生活,还是敷衍生活,更多地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诗和远方”只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很赞同罗刚的观点:父母虽在苟且,但我们仍要诗和远方。并且,我们还要用自己这种关乎“诗与远方”的心态来让一直为了养家糊口而处在苟且之中的父母,那颗疲惫的心得到释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