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市持续规范地名管理,深化地名服务——

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人员摸排无名道路并精心命名、组织专家座谈听取对地名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在乡村产业品牌塑造中植入地名元素……近年来,我市以“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为抓手,深入推进地名命名管理服务、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着力在保护传承地名文化、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上形成特色,进一步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印发《关于确定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的通知》,确定15个县(市、区)为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我市成功入选。

全面摸排整治

破解“无名”难题

“我家附近这条路之前没名字,每次给别人说家里地址都不能准确描述,现在有了名字就方便多了。”“村里不少路都有了名字,竖起了标牌,每天路过看到,心里的归属感更强了。”……谈起家门口成功命名的路,我市不少群众感慨不已,曾经不知如何描述自家住址的窘迫,变成了“有名”后的满满获得感。

近年来,针对乡村地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有路无名、有名无牌、设标不规范等现象,我市组织镇村开展全面排查,详细收集,建立问题清单,拟定专项整改方案,助力“无名”变“有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对‘无名’路摸排到位后,我们便会按照镇(街道)制定命名初步方案、市里组织专家举行论证会、预公示向社会征求意见、确定最终方案报市政府审批、社会公告和系统备案的程序,对路进行命名。”市民政局基政科科长张宏军介绍,2023年,我市已集中命名路街巷84条,新增设置道路标牌249块。

延续历史文脉

筑牢传承基础

最近,每天上午,家住如城街道花港新村小区的居民田贵芳,都会和老伴出门遛弯晒太阳。“咱家附近这条影梅路,不仅风景好,名字也好听。”

影梅路取自影梅庵,影梅庵为当地老地名,董小宛葬于庵侧,冒辟疆有《影梅庵忆语》记述其事。“地方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我市采取原地重启、移植使用、派生复活等形式,用‘老地名’标识‘新坐标’,用‘好地名’注解‘好地方’。”张宏军介绍,我市重点在道路、桥梁、亭阁、河流以及新建景观上沿用历史地名,先后激活“影梅”“后樊井”“南园”等26个老地名,积极承载历史“古文明”,推动城市文化“软更新”。

激活历史记忆,让老地名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我市还不断加大历史地名挖掘整理的深度和广度,围绕“古色、红色、绿色、银色”等特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历史地名名录和采词库;强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地名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对规划执行的刚性要求,推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并持续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拓展优质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日前,城北街道平园池村,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齐聚一堂,开展地名采集上图培训课,等培训结束,他们将参与到地名采集上图工作中。“我们将把惠农助农兴趣点、小游园、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等类别采集上图,先后通过百度、高德地图采集信息并标注上图。”网格员刘鹏程说,平日里他们在村里走村入户,对社区最为熟悉,大家参与采集上图工作,能够事半功倍。

汇聚多元力量开展地名采集上图工作,是我市探索拓展优质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之一。截至目前,我市已先后通过百度、高德地图采集信息并标注上图612个,录入国家地名库175个,有效提高了乡村地名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可及性和实用性,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地名服务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还在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亮点、推进地理标志品牌兴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市民政局局长丁山燕介绍,我市持续挖掘乡村红色地名文化,采集“邦瑾路”“贲家巷”等红色地名,设置红色地名保护标志,推荐红色旅游路线;持续推动乡村地名与“一村一品”有机融合,先后举办了首届下原蘘荷文化节暨首届下原蘘荷直播节、平园池村荷花节等活动;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作用,注重在乡村产业品牌塑造中植入地名元素,打造如“白蒲茶干”“徐湾翠梨”等品牌,放大了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助力产业发展。

“乡村著名行动”是为全面加强乡村地名建设的社会活动,旨在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成功入选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对我们既是奖励,也是鞭策,下一步,将推动“乡村著名行动”走深走实,力争实现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乡村地名及其信息化适应现代治理需要、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新的提升,让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充分显现。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

通 讯 员沈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