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民俗节庆带动文旅市场升温
本文字数:1049
吴学安
裹一只棱角分明的玲珑粽子、系一根祈福纳吉的五色丝线……日前,在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一场以呈现地方端午习俗为亮点,集传统祭祀、古风互动等活动于一体的民俗活动火爆上演,吸引数千市民游客前来体验。现场,由“迎神”“祭酒”和“饮福受胙”等12个篇章组成的端午祭祀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夏梅珍的引导下,市民游客跟随主祭共行祭祀礼,共祭先贤屈原、伍子胥,传承端午文化。只见夏梅珍用毛笔吸饱雄黄酒,为在场的孩子们依次画额,用艾草蘸取兰汤,在孩子们的双手、额间、脖颈处轻轻拂过,以此寄托美好祝愿。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风情各异,民风民俗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具有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近年来,各地文旅部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越来越多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出彩出圈,也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民俗热”是一个值得借力发力的关键点,抓住这个关键点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民俗持续走红,不仅为新媒体平台贡献了“流量”,还推动了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从去年年初开始,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城市以其独特的文旅亮点在短视频平台走红,成为推介地方文旅产品、塑造地方形象、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手段,而社火、英歌舞、庙会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恰好是最能彰显文化特质、最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精彩流量”。
这些跨越时空的民俗文化,足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在短视频和直播的助力下,诸多区域性的民俗正逐渐摆脱“土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2024年汉服首次正式“有名有姓”地登上央视春晚,这是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美,更是中华民族逐渐强大的文化自信。
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是祖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我们热爱民俗,说到底是对经过岁月沉淀而形成的习俗的认可,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眷恋,更是对根植于血脉深处的文化认同。
传统民俗“出圈”以后,如何维持热度,成为需要各方思考的新命题。一方面,各地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民俗活动的核心价值,加强民俗活动的产品化、品牌化和节庆化,以创新的旅游产品、文创商品、国货潮品让民俗活动可购买、可携带、可体验。另一方面,期待更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深入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探索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