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
2024年09月13日

“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平阴法院实践

平阴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聚力推动法院解纷力量下沉镇街,努力实现矛盾纠纷不出门、不激化、不上交,将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就近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群众身边,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理顺镇街法官体制机制

聚力前端减纷

推动“镇街法官”全面覆盖。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县委政法委牵头印发《“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成立“一镇街一法官”工作领导小组,选任11名资深法官“一对一”联系全县8个镇街,精准对接辖区内重点村居、企业,覆盖率达100%。积极争取乡镇支持,在每个对接乡镇(街道)设立对接法官工作室,确保工作场所固定化,实现与一镇街一法官机制有效结合,推动平台向前延伸。推进矛调中心深度对接。积极探索将“一镇街一法官”与“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相结合,不断深化“法官+矛调”模式,促进诉调对接、诉调成果实质化。在速裁团队常驻县矛调中心的基础上,法官调解室与镇街调解中心建立周碰头制度,研判当周推送案件,并对各类纠纷全范围参与化解、全过程进行指导、全类型给予司法支持,目前共接待群众120余人,处理有关事项34项,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推行矛盾纠纷双向分流。依托“山东通”APP,构建“镇街法官+镇街政法委员+镇街综治中心主任”的基层政法力量协作机制,推行矛盾纠纷双向分流调处模式。一方面,对镇街、村居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苗头性事件和社会治安隐患,需要法官参与指导化解的,镇街法官积极全程配合指导,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另一方面,法院受理的诉前调解案件或审执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事件,推送至镇街矛调中心,矛调中心根据案件类型和地域,委派基层调解组织或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或参与协助送达、信访化解。今年以来,已向镇街推送物业纠纷诉前调解案件390余件,前端化解纠纷45件。

做实做优指导调解

助力中端减诉

“引进来”,推行“解纷联盟+业务指导”。选聘50名特邀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建立“镇街法官+特邀调解员”结对机制,由“镇街法官+特邀调解员+无差别受理员”组成“解纷联盟”,实现调解力量和指导力量无缝衔接。立案前由特邀调解员、镇街综治中心组织诉前联调,镇街法官担任调解业务指导员,重点指导调解案件的法律适用是否正确、调解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今年以来成功调解808件,成功率23.9%;调解不成进入诉讼环节后,法官及法官助理亦组织调解,诉中成功调解292件,诉中调解率22%。“走出去”,推行“入群指导+定期培训”。建立调解员工作群,实时了解群众司法需求,对应指导法官进行线上回复,全天候解答调解员各类业务咨询。积极指导街道、乡镇、园区矛盾纠纷排查、防范事务。诉前调解、联合调解、委托调解等调解方式综合运用,矛盾纠纷化解效果增强,定期与不定期对基层调解组织、村(居)委干部、人民陪审员、综治网格员等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合力将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建立镇街法官制度以来,开展对接活动78次,提供咨询132次,化解侵权、继承、相邻权、物权等各类矛盾纠纷36件。“融进去”,推行“网格调解+行业指导”。坚持服务端口前移,融入重点网格、村居、行业、企业,通过“网格+法官”模式,对接辖区69名专职网格员,法官每月下沉网格,截至目前,共排查矛盾纠纷221起,参与化解纠纷186起。建立“镇街法官+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深入了解企业司法需求。根据本土特色产业司法需求,设立“典亮玫瑰法官工作室”“炭素协会法官工作室”,为驻地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多元调解、快捷立案等法律服务,为企业节约诉讼费用370余万元。开通特色产业审执绿色通道,审执结涉玫瑰、阿胶、炭素产业案件92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延伸司法职能作用

推动末端减案

主动对接镇街司法需求。以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员”为己任,积极参与辖区党委政府矛盾纠纷联席会议,主动为镇街重大决策、项目开发、合同签订提供法律意见,防控法律风险,推动依法行政。定期向镇街党委、政府通报辖区民事案件情况,形成涉诉矛盾纠纷分布及化解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主动走访镇街重点企业,赠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提示书》,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助力乡镇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无讼村居(社区)创建。坚持系统观念、强基导向,依托镇街法官机制,下沉力量,靠前服务,积极助力“无讼村居(社区)”创建。紧密联系村民委员会、“乡贤”等当地多元解纷力量,将矛盾化解于诉外。定期深入村居(社区)进行调解培训和普法宣传,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法进网格”,推动形成“少讼”乃至“无讼”的法治环境。定期向镇(街道)党委政府发送辖区万人起诉率数据,为各乡镇创建“无讼村居”提供决策依据和法律支撑。截至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创建无讼村居(社区)129个,创建率38.17%。发挥司法建议能动促治作用。坚持能动履职,着力构建“镇街法官+司法建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形成“建前沟通+建中跟进+建后问效”的全流程司法建议工作模式,针对审判中发现的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司法建议,并通过镇街法官机制,加强与镇(街道)政府的沟通交流,共同研判改进措施,促使镇街类案诉讼数量大幅下降,实现“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的效果,今年以来,发出司法建议12份,反馈率达到100%。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