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6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今日身边事
2016年06月21日

留住乡愁还是顺应发展,老人和年轻人意见不一

文华小区的老地名之“争”

阅读量:3402    本文字数:2140

本报记者 沈怡华 文/摄

 

在桐乡,有很多透着乡土情怀的老地名,那可能是一个村名,也可能是一个村民小组名。人们要到一个地方去,只要跟路人打听下,总能寻得到。

但是,随着村庄集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老地名慢慢被淡忘甚至消逝。而在很多老人的心中,无论走到哪,这些老地名似有一股乡愁牵系着。前不久,市农经局退休老干部钟景才找到本报,反映这个有关老地名的事情。

 

实地走访

城市发展带来地名变迁

老同志希望传承老地名

 

钟景才的老家在凤鸣街道。他有个老朋友叫夏天荣,住在凤鸣街道即原来的灵安镇朱家门村,女儿嫁到了原灵安村朱家角。后来,朱家角一带统一搬迁到了现在的文华小区。不过,老夏所在的朱家门没有搬。老夏要看女儿,就得往城里赶。但每次到文华小区,老夏都觉得晕头转向,跟路人打听朱家角,也问不出所以然,总需要女儿出来接他。

几个老同志聚在一起,心生共鸣:城市化发展是必然的,那是否可以保留原来的村名、组名,方便村民出行,而且这些地名浓缩着好几代的地方文化,有些地名至今还流传着生动的民间故事。“这些老地名说不叫就不叫了,着实可惜。” 这两年,钟景才和其他几个老同志为这事没少跑部门。

情况究竟怎样呢?记者在钟景才的带领下,来到文华小区。

这里2000多套房屋建筑保持着统一的风格,三层楼,沿街的一楼大多租出去开了各种店铺。这里聚集着大批新居民,热闹而喧哗。区分房屋唯一不同的是一小块门头上的蓝色门牌。正值春茧采收季,老阿姨们在屋外搭灶头、大锅烧水、煮茧剥棉兜,平实的乡村生活展现在记者眼前。

我们要去的是原茶家兜村老书记徐才良家。早在2000年左右,茶家兜村被并村并掉了,但茶家兜小组的地名还保留着。说实话,在千篇一律的房屋“丛林”中,仅凭一个门牌号1008号,即便四处打听,也很难找到徐才良家。后来还是老徐出来接,才算找到。

几年下来,徐才良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说起曾经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他惋惜地说:“茶家兜听我爷爷辈就开始叫了,但桐乡不产茶叶,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名字,以前听老人说起有个典故。”其它像土家兜、白果树、双坟头、白兰兜等,只要说个地名,当地人总能指出个大致方向,一来一去中浓缩着乡村最直接质朴的情感。

徐才良告诉记者,他听说文华小区魏家里小组的住户集资做了一块石牌,上面刻上了老地名,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这块“地名牌”终究还是没有立出来。

居住在文华小区的86岁老人范文庆对此深有同感:“这些叫了大半辈子的老地名突然不用了,老年人真的很不习惯,建议有关部门能否按原有的区划保留老地名。”

不过,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来说,渐行渐远的老地名却可有可无。“既然是小区集聚化生活,就要遵循社会发展,老地名只是特定时期的产物。”28岁的小徐说,文华小区虽然大,也没有特定的区分物,但现在信息发达,手机导航上输入门牌号就能找到。

 

部门表态

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恢复老地名不太现实

 

为了留住那些乡愁,这几年,钟景才和其他几个老同志跑了文华小区所辖的几个村、地名办、经济开发区等地,得到的答复是:保留老地名,肯定是不太现实的。

记者来到位于文华小区内的凤鸣街道环南村。徐才良所在的茶家兜组等就隶属于环南村。村党总支书记姚建忠向记者介绍了环南村衍变的大致过程,“文华小区现在区划有些复杂,陌生人进来找亲戚难确实也是一个问题。”姚建忠说,小区现有住户2100多户,其中凤鸣街道环南村和灵安村分别有800多户和600多户,还有600多户是梧桐街道众善村,现在由经济开发区托管。从2003年开始最早一批住户搬迁过来,到2009年左右,几个村大都搬了进来。

现在的环南村,是由原来的红胜村和茶家兜村合并而成的,共有29个村民小组。姚建忠提到了恢复老地名的难处,除了早期大多为整组搬迁过来、连在一起外,后期有些小组是零散搬迁进来的,现居地也是分开的,如果按照原来的区划重新再标注小组名,意义不是很大,而且生活在一起的村重新割据开来,和城镇化发展也格格不入。

不过,了解到一些住户的实际需求,环南村将住户分成了8个区,将区号标注在房屋上。“虽然原有用于行政区划的小组地名不用了,但是管理上沿用原来的村民小组操作,每个组有小组长,做账等都照旧。”姚建忠说。

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梁惠荣告诉记者,去年收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市地名办联合经济开发区专门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当时也出过几个方案,一是在小区内树立醒目的标注牌,但考虑到实际操作也存在问题,因为小区内店铺林立,设立在路边会影响出行,如果设在房屋外墙上,一楼都是店铺,势必需要标注很高,影响醒目度,有的住户也不一定会同意。二是在小区几个进门口做大型平面图,详细标注各个村以及门牌号范围。”

梁惠荣也不建议恢复使用老地名。“我们还是要尊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梁惠荣表示,作为桐乡较早实现整村搬迁的小区,当时运作时确实存在一些欠考虑,比如小区设置过大,后续管理存在一定难度等。“这对今后的村庄集聚也带来了一定思考,小区建设还是应当趋于小而精。”

至于如何留住乡愁、留住老地名的记忆,梁惠荣表示,可以通过一些地名丛书的记录,让后人有所了解。

经济开发区作为文华小区的管理方之一,也在尽力协调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听取住户的意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出具一个合理方案,在今年内妥善解决好。

村书记指给记者看文华小区的规划。

小区里房屋相似,只有一块小门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