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呆
■ 周竹生
有了微信就有了更多的每时每刻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被关心。
某日某时某人从微信里发来了一个问候,你在干吗?我最节省最简单的也是最实事求是的回答就两字:发呆。
说发呆一不是借口托词,二不是矫情造作,三不是无聊困惑,与其说是一种苦闷的象征,不如说是一种难得的自由自在,好比卸了鞍的牛马,没有了重负,离开了磨道,在悠闲地啃食着料草,摇晃着尾巴。好比琴弦,不要绷着紧着,直线呈现,可以松着荡着,像懒散婆娘不打理的头发一样弯曲着。是一种难得的自娱自乐,好比老式留声机上的唱针,针尖被抬起,离开了唱片上的沟槽,可以跷起二郎腿来哼哼唧唧放松放松。更多的是一种必要的自怨自艾,好比人后照照镜子,伸伸舌头,扮扮鬼脸,嘲笑一下自己的这个熊样。
发呆与发怒发火发笑一样,应该是人之常态。只不过发怒发火发笑的人之常态常现常见,每一个人的发呆尤其是成人的发呆似乎不常见,更不被外人所见。学生会发呆,老师对学生的发呆看得最清楚最明白也最敏感,时常通过敲桌子、扔粉笔头、挥教鞭等方式提醒发呆的学生。不过效果不太好,尤其是应试教育场景下,学生不仅发呆,发痴发腻的越来越普遍。望着学生发呆的样子,老师也不免发呆,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了呢?其实很多老师并没有趁着发呆的机会好好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呆的。
发呆古之有之。我们读古代文学课程,发觉从古诗画中可以看到许多发呆的古代文人雅士的画像。李白发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陶渊明发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发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李商隐发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赵师秀发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们看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和宋代画家笔下的山林高士,从外行的角度来看,看到的表面现象无非就是在山上、在寺庙、在松下竹下闭目发呆。
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间,听着山间泉水叮咚,林间松涛竹声,自然之美铺天盖地而来,这是发呆的最佳境界。让心灵裸露在自然美景之中自由呼吸,灵魂在空灵中游荡,掸落红尘滚滚,消磁利欲熏心。靠着大树,发个呆;泉水叮咚,发个呆。呆中有灵感,呆中显真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文学的最高境界也来了。
也许是古人得闲,今人不得闲。静不下来的时代造就的是静不下来的人。生活的奔波奔忙让人静不下来,生活的烦心勾心让人无法入静。娱乐工具的发明和娱乐方式及场所的增多更使人没有了发呆的机会。
静而有呆,呆而有思。静是我主要的生活状态,发呆之时,其实就有很多胡思乱想。比如我常常在想,我们生活的一块大地,为什么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方位;我们的地球是旋转的,为什么不像我们乘坐的摩天大轮一样,从高低来看,有最高处,有最低处,从方向来看,有正向,有反向。如果转到了反方向,江河湖海里的水会不会流光了。宇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也像地球一样是球形,那么宇宙的边缘在哪里呢?永远想不出一个答案来,而且越想越可怕。
发呆而思,思想停不下来,以加速度飞驰,越来越快,不得不来一个急刹车。一个急刹车,就是一次思想的重启。
过去上课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讲义,最多带上一块移动小黑板。极为简单,极其安全。现在上课是一套系统,包括一个操控台、一套系统、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一块被投影的卷帘布、一支麦克风兼鼠标的大号笔,集成了网络和音响视频各种呈现形式,应有尽有。方便的时候确实是方便了,但是遇到麻烦的时候确实是很麻烦,潜伏着某种不可预见的偶发危机。所以我上课一般都要提前十分钟到教室,看看学习委员有没有从物管那里领回操控台的钥匙包,麦克风的电池有没有充好,系统可不可以正常启动。有一次上课,开启系统无法进入往常熟悉的界面,也不知道卡在了哪儿?点鼠标敲键盘没用,几乎把操控台上每一个按钮都按了几遍也毫无反应。学习委员跑过来救急,也是七手八脚的一番重复动作。眼看上课时间就到,无奈之下我使出了最后一招,重启。结果好使了。我解决手机和电脑问题的最不要技巧、也最不要动脑、最节省时间的办法就是重启,十有八九奏效。
重启就是否定之后的肯定,混沌之后的清醒。试想每晚入睡,把白天一整天的忙忙碌碌歇下来,吵吵闹闹静下来,胡思乱想停下来,休战,休息,不至于走火入魔,走向异端。一夜休眠之后,第二天一早起来,该理解的理解,该谅解的谅解,有悔的改悔,有过的改过,将古人的朝闻道前置为夕闻道朝生可矣。
发呆,反映了人对社会对生活对自己的种种不应之状,发呆之人多为呆人。正因为呆,所以发呆也正是从呆里不瞪痴里不瞪的蒙昧中的一次次开蒙。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