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1月24日

12亿尾大黄鱼苗“孕”育中

本报讯(吴小翠 毛显局)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沙埕镇王谷村的一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扩繁车间,只见养殖户穿梭在一个个育苗池之间,将饲料撒入池中,技术员则巡视察看大黄鱼幼苗生长情况,时不时舀起一杯仔细观察幼苗的一举一动。

眼下,正值福鼎大黄鱼育苗的关键时节,我市的养殖户和技术员忙碌且悉心地照顾“鱼宝宝”,期盼在春季迎来“蓝色粮仓”的“开门红”。

“我们12月底投放了300公斤的鱼卵,孵化了两亿尾的子鱼,目前鱼苗长势喜人,在转黑阶段,已经达到了2公分,预计清明节前能长到6公分-7公分,就可以下排了。”合作社技术员陈绍朝说。

据悉,该合作社作为福建省级大黄鱼良种场、省级示范社,长期致力于苗种选育的研究与改良工作,为了给幼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长环境,今年将控温设备从煤锅炉改为电锅炉,实现水温更加精准,维持在24度左右。

近年来,我市始终秉持“海洋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海洋渔业“六大工程”和“鼎鱼计划”,推动大黄鱼产业从种苗、养殖到加工、品牌、市场全链条提升,重点抓好大黄鱼种质资源培育、亲本培育、水质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革新,攻克了水温低、水体溶氧低等不利因素,让出产的大黄鱼更具优势。

“政府实行‘鼎鱼计划’后,我们的苗种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今年的鱼苗长速更快,体色、条形也更漂亮,所以价格也会比往年略高,平均0.15元/尾,今年产量约为7000万尾,已预订了70%。”该合作社总经理杨承汤说。

目前,我市共有38家大黄鱼育苗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大黄鱼年育苗量超12亿尾,占全国的50%以上,全市实现大黄鱼年产近4万吨。

在推动大黄鱼种质资源培育技术革新的同时,我市还以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为契机,不断完善渔业产业链,通过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全产业链产值约33亿元,真正实现了一条鱼“游”出了一个富民产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