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闻综合
2025年02月05日

非遗来贺中国年

□本报记者

本文字数:3329

锡剧。


顾山八大碗。


面塑。


中国人庆祝千百年的春节,如今又有了崭新的注脚——一个多月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传统节日”到“文化遗产”,从“中国年”到“世界年”,乙巳春节的年味儿,少不了我们身边的春节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连日来,记者走访面塑、工艺百寿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听他们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传承弘扬地方文化。

面团“七十二变”

“蛇年嘛,就要做一个小蛇。”为了庆祝春节,江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卢飞浦创作了新的面塑,以福袋为底座,上方盘着一条戴着小帽的绿色小蛇,憨态可掬。卢飞浦带着新作品走进非遗兴趣课堂,手把手进行教学。在他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是因兴趣而来,学生薛子涵虽然是第一次参与面塑制作,但做得有模有样。“制作面塑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心灵手巧。”在学生们的手中,一条条绿色小蛇栩栩如生,搭配上喜气洋洋的福袋和金元宝,新年的喜庆氛围愈发浓厚。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面粉为主料,可加入色粉调成不同色彩,制作者可以根据所需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再披上发饰和衣裳,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利港面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2017年,卢飞浦获评江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利港面塑的第六代传人。“我从七八岁就开始接触面塑,到现在有近四十年了。”卢飞浦深知,做面塑最重要的是兴趣,更需要一颗能沉静下来的心。“做一个作品需要很多步骤,耗时也比较长,不能心浮气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能完成一件好作品。”

为了让面塑得以传承和发扬,卢飞浦在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成立面塑工作室,培养出一个又一个面塑爱好者。在他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塑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材料到造型题材,都有新的创作空间值得探索,但最重要的,依旧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传统非遗。“我现在还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开设公益课堂,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把非遗文化更多、更好地展现出来。”

“舞”出新时代非遗新气韵

舞龙,是在节庆之时表达喜悦、祝福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也是最常见的文化传统项目之一。在申港街道,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段龙舞”,表演者都是身姿优雅的女性,她们手里的“龙”,不舞时段段分开,舞时却能浑然一体,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咚锵……”在铿锵有力的鼓点声中,身着湖蓝色民族服装、手持段龙道具的舞者盈盈而来,橙色的缎面飘带在半空中时而连接、时而断开,仿佛游龙在天空中翻滚一般。临近蛇年春节,申港街道横塘村的段龙舞表演队每天都在广场上卖力排练,让春节的氛围一下子就浓郁了起来。

段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第一节为龙头,中间为龙身,最后一节为龙尾。龙身一般为7节、9节、11节、13节,均为单数。龙头用竹篾扎制,外蒙白布并彩绘装饰。龙身的每一节用竹篾扎成榔头形状,后面缀有9尺长的橘黄色绸布。龙头、龙身和龙尾之间并未用布相连,在不舞动时,各节是分开存放的。“你可别小看这个龙头,这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段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吴产良带着我们亲手制作的,从编织框架,到糊纸、装饰,包括制作眼睛、龙珠、胡须,所有的细节都是手工完成,整个过程需要花费一个半月的时间。”锦湖苑社区的段龙舞表演者徐梅芬,已随吴产良习舞十余载。她表示,段龙舞所传承的不仅是舞蹈本身,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弘扬与继承。“我们舞蹈队的成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但我们每个人依然身强体壮,舞动间尽显活力与热情。”

传承非遗情怀,更要传递新时代新面貌。如今,申港街道锦湖苑社区的段龙舞蹈队,已经吸引了不少年轻力量加入,年纪最轻的舞者为30岁。只要化上妆、走上台,段龙舞队员们个个精气十足、身段灵活,她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展演中,传递传统文化艺术魅力,让非遗“活起来”“耀起来”。

百年技艺绘出璀璨人生

百寿图是一项古老的艺术,是用一百个不同形体的“寿”字所组成的图像,蕴含着长寿、吉祥的寓意。如今随着这项技艺的传承创新,出现了许多形式新颖的“百寿图”,可谓百花齐放、群芳争艳,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艺百寿图”代表性传承人金蕴玉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金蕴玉的家中,悬挂在墙上的《百寿图》格外引人注目,每个“寿”字缀有松、鹤、喜鹊、“暗八仙”等图案,各具奇趣、迥然不同。金蕴玉告诉记者,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她从小爱好画画写字,由于具有扎实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较好地继承了祖辈的传统。“百寿图是从我曾祖父那传下来的,我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了。当时这个百寿图上只有99个不同形体的‘寿’字,后来我的父亲又找到了9个,现在的百寿图由108个‘寿’字组成。”

金蕴玉所绘的百寿图,较其祖辈之作更为出色。其祖辈的百寿图以黑白为主,而金蕴玉则巧妙地融入了色彩,使画面变得绚丽多彩、华美壮观。金蕴玉表示,她在创作百寿图时,对书写状态、构字方法、笔墨运用以及书写时的心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完成一幅完整的百寿图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一年下来也只能创作3幅。

近年来,江阴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传承活动走进校园,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利港和南闸的百寿图、青阳的麦秆画、夏港的虎头鞋等做过系列开发设计。此外,南闸实验学校将百寿图编入校本课程,并成立了“非遗文化百寿图研究社团”,致力于这门手艺的传承与延续。

弦歌不辍演绎江南“好声音”

在锡剧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排练厅里,刚刚从新疆霍城演出归来的江阴市刘天华民族乐团暨阳国乐社成员,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新的排练。恰逢乙巳蛇年,象征着喜庆与繁荣的《金蛇狂舞》成为各大演出的“宠儿”,明快的节奏层层递进,旋律昂扬奔放,每一个音符都跃动着新春的欢腾热烈。

“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者也”。江南丝竹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古筝、笛、箫等乐器组成,以“江南”命名便可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曲调优美清新、轻快明朗,形成了“小、轻、细、雅”的艺术风格。演奏时,乐手还会运用加花变奏、嵌挡让路等特殊技法,在不改原韵的前提下,呈现出丰富多样、极具个性的演出效果。

江阴是江南丝竹重要的发源、传播地区之一,近代以来更是诞生了刘天华、周少梅、郑觐文等民乐大家。如今,这一植根于民间的非遗艺术,正以活态传承的方式,续写着新的时代篇章。全市现有国乐社、民间民乐队数十个,二胡班、民乐班如火如荼,新江南丝竹作品《顾山春》的旋律在全国奏响。悠扬的丝竹声从音乐厅流淌到村镇、校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刘天华民族乐团暨阳国乐社负责人赵志坚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创作完成了一整台具有江阴元素的江南丝竹作品,未来将面向全国进行演奏和推广,真正体现江南丝竹传承的江阴力量。”

清淡鲜美背后的匠心传承

近日,市融媒体中心“907直播全澄 非遗贺新春”视频直播活动走进顾山镇。活动现场,主持人以“非遗体验官”的身份,带领大家现场体验无锡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顾山八大碗。

在顾山镇,顾山筵席已有数百年历史,其中传统八大碗是顾山民间特色菜肴,装满鸡、鸭、鱼、肉,叫做“老八样头”,这些菜肴讲究清淡爽口、味道鲜美,大多是清炒、清蒸。“来了顾山吃什么呢?我就想到把原来的‘老八样头’拿出来,称为顾山八大碗。”顾山八大碗代表性传承人吴锦明说。顾山八大碗包括洋菜碗、炖鸡碗、三鲜碗、卷鲜碗、蘑菇碗、鱼块碗、蹄筋碗、蹄苞碗等八道经典菜品。它们都是采用特制的“吊鲜汤”蒸、烹而成,最大程度地保存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吴锦明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汤的鲜味,厨师需要用金华火腿、老鸡、筒子骨、五花肉、香菇等食材,熬制6到8个小时。

据了解,顾山八大碗的选料注重地方特色和时令变化,主要原料包括生态鸡、鸭、鱼、肉、时令蔬菜、农家腌制品及南北货。辅料会根据季节调整,遵循“不时不食”的原则,倡导绿色饮食。“八大碗的另一个精髓就是刀工,厨师们会把食材切得又薄又均匀,然后整齐地放到碗里。”吴锦明说。烹饪过程中,厨师们会注重精细实用和因材施艺,口感以清淡鲜美为主,菜色清新淡雅,以原色呈现。目前,顾山八大碗已被列入江阴市级非遗名录,并于2022年成功晋级无锡市级非遗名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