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副刊
2025年03月29日

【文史】

茶艺与诗艺

◆鲍安顺

茶圣陆羽,曾与三位诗人结为密友。一是皎然,他是诗僧,也是茶僧。另两位诗人,则是皇甫冉和皇甫曾兄弟。陆羽重情谊,爱茶知茶,享誉茶圣,也是诗人。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有浓厚兴趣。其实,他在茶乡生活,所交诗人良多,常以茶会友,以诗言志叙情。他历久弥新,把茶艺与诗艺巧妙结合,融会贯通,写出了《茶经》。

徐夤是才子,也是诗人。他在武夷山游玩时,写下关于武夷山茶的诗作,成就了大红袍茶的千古盛名。诗中所说香蜡片、沉香末、翠缕烟,乃是对大红袍茶的诗意描绘,那大红袍给人的感觉是,茶意清晰明了,茶色空明透达,茶质柔和浓俨。有人说,徐夤以茶为友,在醇厚香馥之中,舒爽身心,滋润提神,思绪无穷。茶,确实如良师益友,不仅健脾养胃,还让人喝后,超凡脱俗,情思渐入佳境。

诗仙李白,与陆羽生活的年代,虽同一时期,却无交往。有人说,这很遗憾,诗仙与茶圣,在同一年代,没有交结,少了佳话和友谊,也少了好诗与深情。如果二者有缘相遇,李白一定会写出更好的茶诗,陆羽也会写出更有意味的诗文。李白与茶有缘,最早是他在金陵时,与族侄僧人中浮相遇,侄儿送他仙人掌茶。因为感怀,李白写下了那首咏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以作为答谢。这首诗,是中国早期写茶的诗作,写出了茶情,也写出了友情。

诗神苏轼一生,写过茶诗80多首,留有许多佳话。他嗜茶如命,有佳句“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那诗里的君,还有佳人,表明他以茶为友,对茶情有独钟。他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有“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他认为只有宜兴才兼备三者条件。他设计提梁式茶壶,也称“东坡壶”。他饮茶之水,让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为防止僮仆偷懒,取其它河水代之,便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交换桃符,就保证取到了纯正之水,烹茶享用时,才能心安理得。那寺僧、僮仆,与苏轼有缘,相伴多年,亦友亦趣。

有一趣说,王安石患病,需要阳羡茶调治,必须用长江中峡瞿塘的水煎服,效用才佳。当时,王安石捎信给正值回京的苏东坡,让他出川时,顺道带一瓮中峡的江水进京。东坡贪恋沿途风景,忘记取水之事。等他想起时,船已到了下峡,于是取了下峡之水交差。却不料,王安石煮茶时对他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惟有中峡的水,缓急相半,水性中和。用急水烹阳羡茶味浓,用下峡缘水则味淡,只有中峡水,才浓淡相宜,方才见了茶色,就知道是下峡之水。苏东坡听后,惊骇汗颜,谢罪离席。

白居易,不仅会制茶,还被称为茶人,知茶懂茶,爱茶惜茶。当时有一段诗记载:“乐天此茶,文可消燥,武可清火,朝堂六班,皆相宜也。”称颂白居易所制之茶,后来称作“六班茶”。他任江州司马时,好友寄来一包茶,当时他收到好茶后,即兴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表达了他病倒在床时,收到香茶时的心情,如春如火,感念生动。

有人说,茶与诗人,本是一对友人,茶亦诗,诗亦茶,成了代名词。刘禹锡有“诗情茶助爽”,贾岛有“尝茶见月生”,黄庭坚有“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苏轼有“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徐渭在《煎茶七类》中写道:“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潭把卷。”那七种饮茶境界,是诗人心目中的极致之美。有人说,诗人得趣品茗,超凡脱俗,气定神闲,成了茶的知交,他在高山流水间品茶,犹如聆听琴声,听到了风生水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