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雁苍山
2025年05月09日

写作反思笔记

徐子涵

 

最近,我不再写深深浅浅的字句,包括那些或炫技、或绚烂、或斑斓的辞章。只是沉淀下来,徜徉文艺海洋,以求润养心田;贴近生活日常,寻找创作灵感。

长期输出大于摄入的写作,使我身心俱疲。本就储备稀少的“文学资源”,已然消耗殆尽,囊中羞涩。

接触文学后,我总有写作强迫与产出错觉。几天写不出,就满心焦虑,觉得自己没有将知识及灵感“变现”成文字。反之,哪怕“为赋新词强说愁”“东拉西扯挤牙膏”,经历一系列“思想难产”,最后“有惊无险”,成功诞下了“作品婴孩”,自然是欢欣雀跃,犹如孕妇完成妊娠使命。

直至最近写作瓶颈接二连三,我才被迫去反思,以往的做法是否正确。

在不断查找一些知名作家所撰写的写作心得时,我有了一些颠覆以往认知的巨大发现——原来,大作家也会在创作路上遇见各类问题。

如果说人的头脑是一座矿山,那么谁都有灵感枯竭的时候。只有不断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贮存积累,才能保证原材料充足供应。

毕竟,每个人所知道的,都有局限,懂再多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一网打尽。而那些浩如烟海的经典书籍,便是帮你站在先贤巨人的肩膀上,开启上帝视角、观览大千世界的另一双慧眼。

从来学科有分类,美学自古无疆界。音律、绘画、文史、哲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道至简,一脉相承。只有让自身的思维、格局不断更新升级,才不致被时代的洪流吞没。

言归正传,丰盈灵魂的写作,不等同于做生意的规划,有三分本钱,干获取七分收益的便宜买卖。相反,腹中蕴藏七分真才实学,才可能通过文章显露出三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根据作家们的经验所得,我们在多阅读、勤练笔的同时,更需细观察、深体悟,而这些,都是自我充实、提升水准的唯一方法,缺一不可。在我看来,下苦功是关键,但用对方法,也同样重要。

人生是一场修行,同行者只有自己。太多时候,我们向往外界的花团簇锦、繁华掠影,让五光十色的欲望填塞了原本纯净的内心,无法潜心笃志,淡泊名利。故而,一个好的写作者,应当要耐得住寂寞,方享得住长远。

还有两句从小耳熟能详的话:艺术源自生活,却更高于生活。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眼中,艺术是一朵出水芙蓉,根部沉埋于人世间的泥土,却盛放在红尘紫陌之上。它璞玉浑金、香远益清,华彩万千、灼人心目,沾着大地独有的芬芳,可又不染俗世尘埃。

诚然,若想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要深入社会,用心体味,而非将自己囚于学术象牙塔内,以笔尖建造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在精神感染力及灵魂震撼力上,只有作者先做到深度共情,不疯魔,不成活,与笔下的角色悲喜如一,方能轻易打动读者的心魂,翰墨噙香,余韵无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