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母爱荡漾在心头
◆李家坤
五月浅夏,微风不燥,时光斑斓,阳光渐变炙热,正如母亲的爱深沉又热烈。这是一个深情又温暖的季节,专属于母亲的节日如约而至,在品茗的那一刻,母亲的特质和爱不由得泛上心头。
母亲生于六十年代,家里姊妹多,排行老五,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年纪轻轻就嫁给了父亲。那时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谋生活,我和妹妹尚小,母亲留守在家照顾着我们兄妹俩。记得有一年痢疾病肆虐,我和妹妹上吐下泻都病倒了,母亲也是病魔缠身。如此艰难的困境下,母亲倔强的伸展腰臂,踉跄踱步,使用箩筐将我和妹妹挑在肩头去看医生。求医之路,泥泞曲折不堪,她一路艰难跋涉,压弯了她的腰肢,却没有让我们下地行走,终于来到乡镇小诊所。医生先是一阵惊愕转而惊呼起来:“怎么不早点来,孩子都虚脱了……”母亲擦了额头豆大的汗珠,深感愧疚地把辛酸往肚子里咽。就这样,在医生输液治疗后,母亲又拖着沉重的身子往回赶,沉甸甸的箩筐盛满母亲的爱和呵护。
几年以后,父亲凭借木工手艺,在县城开了一家木材加工厂,小小的作坊,父亲是主角,每天与粗壮的树干打交道。前来帮工的师傅们都耐不过强大的体力,一个个离他而去。一筹莫展之际,母亲卷起衣袖,系上围裙,学着男人们的样子,与父亲并肩合力“战斗”,抬圆木、上行车。每当电锯声响起,他们分在电锯两边,你推,我拉,一捆捆杂树枯枝被锯成片状、方状、条状,这时,漫天飞舞的锯屑弥漫在厂房,落在他们的肩头、眉毛、鼻尖,她仿佛变成了“灰姑娘”。就这样,母亲不顾性别差异,扛起了本属于男人们的活计与父亲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
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放学回锯厂,映入眼帘的是横七竖八粗壮的树段堆满厂房,母亲正在给父亲打下手,全然不知我们已经放学等着吃午饭。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在一阵怨气中我们又折返回学校,饥肠辘辘的肚子呱呱在叫。不多时,班主任何老师来到我的桌边,示意有人找我,走出教室凝望,母亲已站在走廊多时,手里拿着保温饭盒,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还未退去。我痴痴的看着母亲,心里莫名的酸楚,母亲打开饭盒,氤氲的蒸汽模糊了我的双眼,扑面而来的是鸡蛋瘦肉香味植入味蕾。我大口地吃着眼前的饭菜,一种难言的幸福又涌上心头。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守候着锯厂,守候着家,守候着属于我们的天空。繁重的体力活,让她的青春容颜褪去了靓丽外表,日夜操劳的双手早已沟壑丛生,布满老茧。后来,随着行业更替,电锯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母亲也离开了辛苦十几年的电锯台,目送它远去的背影,母亲百感交集。
许多年后,我走出校门,在外求学,成家立业,不经意间我总想起母亲一言一行,在举止投足间,她勤恳坚强的身影,强大的性格韧性总是环绕着我,也深深影响着我。她那些藏匿在骨子里的坚强,像深夜的星辰,虽不耀眼,却永远在我抬头时,缀满整个天空。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坎坷,艰难抑或险阻总要奋力拼搏,勇往直前,这是母爱无言最深的具象化表达。
近些年,母亲渐渐变老了,眼角的细纹稠密,青丝变白发。为了我们一家,她离开故园,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虽有牵绊,母亲依然不离不弃鞍前马后,小小的人儿在母亲的照看下茁壮成长。她深深的爱化作了力量和源泉,激励着我们向前去。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