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润童心 文化映成长
——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非遗课程作品展开幕
□徐悦雯
近日,一场以“非遗润童心 文化映成长”为主题的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非遗课程作品展在市展览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集中展出了学生创作的麦秆画、虎头鞋、通草画、面塑、剪纸等百余件非遗主题作品,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蓬勃生机。
开幕式上,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陈惠平、通草画传承人陈丽、面塑传承人刘辰,以及江阴本土虎头鞋传承人袁春、剪纸传承人王玉山等非遗导师团队的悉数到场,为活动的文化氛围增添上了浓厚的一笔。
展览现场,麦秆画的细腻精巧、虎头鞋的憨态可掬、通草画的雅致灵动、面塑作品的惟妙惟肖及剪纸艺术的精巧绝伦被一一呈现,令每位参观者都赞不绝口。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的匠心与创意,生动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自2018年起,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将非遗传承融入校本课程体系,聘请陈惠平、袁春、王玉山等7位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开设剪纸、面塑、通草堆画等7门特色课程,每周为百余名学生提供沉浸式技艺教学。多年实践,让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如今,学校的非遗课程与语文、美术、历史等学科深度融合。以青花瓷课程为例,学生不仅学习绘制技法,还结合课文《青花》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史脉络,用数学思维设计纹样几何结构,甚至通过“小青花”社团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这种“非遗+”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课程生态中焕发新活力,相关经验曾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成为区域教育创新的榜样。该校校长沈耀表示,非遗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基因的播种。在穿针引线、捏塑剪贴中,孩子们可以体悟工匠精神,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活动现场,市教育局副局长邹凤翔肯定了学校在非遗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她表示,非遗传承要从青少年抓起,通过课程化、常态化的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基因植入校园,为文化保护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下一步,学校要继续发挥示范作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非遗教育品牌。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期间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相信通过直观的艺术呈现,可以让更多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共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