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童年谢幕于喧嚣舞台
沈小军 区教师发展中心
曾几何时,幼儿园的告别或许简单而温暖。如今,一场场力求完美、场面盛大的汇报演出,似乎成了毕业季“标配”。当童真的告别被赋予宏大的表演框架,当本应属于孩子的时刻被成人精心设计的舞台所占据,我们在追求仪式感的同时,是否已经模糊了“告别童年”最本真的模样?我们不得不警醒:表演的背后,是无数疲惫的幼童、焦虑的家长和透支的教师,是时候拨开浮华迷雾,让这场人生最初的郑重告别,回归其纪念成长、温情感恩的“本真”了。为此,亟须在三个关键维度上“破”“立”并举。
破形式虚华,立儿童本位。典礼的异化,首当其冲在于主体错位。聚光灯追逐舞台效果,成人审美凌驾童真体验,强度排练挤占游戏时光,标准动作压抑个性表达,孩子们沦为取悦观众的“小演员”,这无异于对童年的无声损伤。我想,立本之策,在于将儿童“请回”典礼中央。我们要坚决摒弃规模化、成人化节目汇演,回归以儿童为主导的、低结构化的真情流露:讲述我的幼儿园故事、展示珍爱的涂鸦作品、重现最快乐的游戏场景……简化流程,缩短时长,带领儿童从表演的舞台移步至熟悉的教室、绿茵操场,或者那棵记录欢笑、写满回忆的大树下。所以说,仪式之美,不在炫目布景、不在场面盛大,而在每个孩子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和自在身影,让舞台让位于童真、让表演回归为表达。
破情感表演,立心灵共鸣。典礼的迷失,更深在于情感失真。当“感动”沦为设计好的桥段,当拥抱变成舞台走位,仪式中最珍贵的师生情、同伴谊便被抽空了灵魂,沦为一场精心编排的“情感秀”。我想,立本之策,在于浇灌真情、厚植联结。我们要坚决剥去“表演的外壳”,精心设计能触发心灵共振的温情时刻:师生、家长共观记录三年点滴的成长影像,笑泪交织中细数光阴故事;互赠亲手绘制的心意卡片或稚嫩作品,让感恩与祝福在指尖传递;一次饱含不舍的温暖拥抱,一块分享甜蜜记忆的毕业蛋糕……无需剧本,无需彩排,让告别成为情感流淌的“河床”。
破攀比痼疾,立成长新标。典礼的扭曲,其根源在于评价偏差。园所间暗自较劲场面规模,家长圈无形比拼孩子特长,社交媒体追逐惊艳效果,攀比之风如无形枷锁,绑架了教育者的初心,助长了家长们的焦虑,更曲解了仪式感的本义。我想,立本之策,在于重塑价值尺度,树立成长标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将旗帜鲜明,严刹铺张攀比之风,将儿童参与度、情感真挚性、形式适宜性作为评价典礼质量的核心标尺。我们的园所管理层需转换思维、更新观念,将资源投向记录真实成长、促进心灵互动的场景设计,更要积极引导家长、传递共识:孩子眼中自然流露的自信,胜过华服下的拘谨;伙伴间真诚的祝福,贵过舞台上的喝彩;一份记录足迹的成长册,珍于转瞬即逝的聚光灯。
仪式不是舞台,而是心灵的回声;典礼不是演出,而是时光的凝眸。当我们合力卸下典礼不应承受的“演出”重负,回归“纪念”与“祝福”的初心,方能还孩子一场充满尊严、浸润温情、照亮前路的生命仪式。那时,我们将看到:无需粉墨,童年本身已是华章;无需雕饰,成长足迹自显光芒。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