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副刊
2025年07月12日

古代也有“冰激凌”

◆李 硕

 

盛夏正午,教室吊扇吱呀转动,便利店冰柜里五颜六色的冰淇淋总让人心动。但很少有人知道,千百年前的古人,早已琢磨出对抗暑热的奇妙滋味。那些藏在典籍里的冰爽记忆,揭开了一段关于智慧与享受的历史。

唐代贵族的夏日餐桌,有一种名为“酥山”的稀罕物。彼时,奶制品随游牧文化传入中原,贵族们将融化的酥油精心滴塑成山峦形状,再放入冰窖冷却定型。宴会上,侍女们捧着缀着鲜果的酥山登场,宾客们用银匙轻舀——这一口下去,既有酥油的醇厚,又带着冰的沁凉。在章怀太子墓壁画中,能清晰看到侍女托举类似冰品的场景,可见这种消暑美食在当时的地位。据《云仙杂记》记载,长安盛夏的冰价堪比金玉,能享用酥山的,非富即贵。

到了宋代,市井生活繁荣,制冰技术突破让清凉不再局限于权贵之家。《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汴梁街头的夏日盛景:走街串巷的小贩们,肩挑木桶,桶里是用冰块镇着的“冰雪冷元子”“砂糖绿豆”。这些由果汁、豆酪混合冰块制成的冷食,价格亲民,成了百姓消暑的心头好。文人雅士也留下不少关于冰品的趣闻,杨万里曾写诗描述一种“似腻还成爽”的冰酪,推测是牛奶与冰块混合后,呈现出独特的绵密口感。这种创新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体现出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元代则是冰激凌发展的重要节点。元世祖忽必烈为解决牛奶保鲜问题,将牛奶与冰块混合,意外创造出“奶冰”。这种加入蜜糖、果酱的冰雪状食品,口感松软,香甜沁脾。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将这一制作技艺带回欧洲,经过改良,逐渐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冰淇淋。这段跨地域的饮食文化交流,在《东方见闻录》中留下珍贵记录,也让中国古代的智慧成果走向世界。

这些古代“冰激凌”的背后,是古人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没有现代制冷技术,他们便利用天然冰块,在寒冬凿冰藏于地窖,待夏日取用;没有标准化生产流程,便凭借经验调配食材比例。从贵族宴席到市井街巷,从偶然发现到技术改良,每一步都凝结着对生活的热爱。更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冰品不仅是消暑之物,更承载着文化交流的印记——游牧民族的奶制品与中原饮食融合,中外技术在碰撞中创新。

合上史书,再看手中的冰激凌,突然觉得这一口冰凉的滋味,竟串联起千年时光。古人用智慧对抗酷暑,今人用科技延续美味,变的是制作工艺,不变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下次品尝冰淇淋时,或许可以多想一想:千百年前,某个同样炎热的夏日,古人也曾捧着类似的冰品,在树荫下,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这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饮食文化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