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鼎罗唇我难忘的第二故乡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前岐镇罗唇村是福建与浙江两省滨海交界处,有闽头浙尾之称地,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第二故乡。
1990年11月,我在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外科实习时与吕玉良老师交流中,不经意间聊到了宜春正在征冬季兵,吕老师说:“医务工作者很伟大,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同样伟大的还有人民子弟兵,他们也在默默守护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句话激起了我内心的层层波浪,参军报国,无上光荣!父亲曾经在部队服役8年,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当兵是我童年的梦想,特别是当海军,从那一刻起,我许下心愿:今年一定要报名参军!
12月,经过体检、政审、家访等层层选拔,我如愿从宜春市人民医院的实习生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士。
1991年7月,我从安徽某海军新兵训练团专业学习后分配到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县罗唇某海军部队任文书,后又借调福建海军基地宁德某导弹快艇支队政治部从事宣传报道工作,1994年9月考取江苏省镇江陆军船艇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罗唇某海军部队政治处工作。
时间很快,三十余年一下子就过去了,但艰苦的岁月依然历历在目。罗唇给我军旅生涯留下了美好而难以忘怀的回忆,总感觉这里是我记忆最深、最为思念的第二故乡。
2015年10月25日-27日,原海军某部队复转(退役)军人280余人相聚在福建福鼎,相约去第二故乡罗唇走一走、看一看,回忆一下当年的青春岁月、军旅时光。虽然当时忙于工作,但是当我接到原某海军部队首长陈纪勇邀请电话时,心早已飞向了时隔二十余年前驻扎过的罗唇军营,似乎看到了美丽的水兵大楼、聆听值守岗哨海浪拍岸的声音,停靠在码头雄伟的军舰……
以前,这里只有一条弯弯曲曲险峻的盘山公路,由福鼎县城经前岐镇通往罗唇。当年的战士都知道,罗唇条件艰苦,有不少南来北往的舰艇战友,都会异口同声地说:“罗唇这地方我们去过,连电都没有,特别是夏天出海训练回来,战士们端着脸盆、提着桶到处找淡水洗脸冲澡,太艰苦了!”
记忆飞回1991年7月,来自江西省宜春籍的14名战友从安徽某海军新兵训练团分到罗唇,在宁德三都澳港口登上日思夜想的军舰。我第一次见到蔚蓝的大海,低空飞翔的海鸥,内心非常激动。当时海上风浪大,海上航行不到半个小时,不少人就感觉晕船。其中三位战友反应特别厉害,呕吐物喷到船舱里,被首长训了一通:“就你们这个德行,还能当海军,以后还怎么出海训练、打仗、保家卫国……”训归训,此时一位老班长端来水让战友们冲洗,虽然当时觉得受了委屈,心里不服气,但老班长的言行举止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部队苦不苦,主要看晚上。的确不无道理。福鼎罗唇条件艰苦,其实,白天没有多大区别。只有当夜幕降临,总感觉到军港的夜晚根本不像苏小明《军港之夜》唱的“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那么浪漫;我更感觉到这里的环境有点像张雨生唱的《大海》。
驻地偏僻、交通不便也就算了,当年我在部队任文书时,与政治教导员交流时,他说,部队以前第一大“苦”是驻地竟然不通电。因此,晚上的各类活动,都必须在9点钟之前完成。他说记得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台正在播放《霍元甲》《陈真》等官兵喜爱的热门电视剧,但无论剧情多么精彩,晚上9时熄灯号一响,都不用关闭电视机,发电机一停,电视机戛然而止。只有到了节假日休息时间,部队才会特批适当延长发电时间,让官兵们多看会儿热门的电视剧,放松一下身心,调节一下情绪。
看电视的困难,还不只是一个24小时供电的问题,还有电视信号的问题。即使发电问题解决了,电视信号也是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每年为了能看上一台完整清晰的春晚,部队领导想尽办法,早早地向兄弟单位流江岸勤部政治处提出保障大年三十晚上官兵收看春晚的需求,给予大力支持。其次是对部队的所在电视机和天线进行一次调试,确保性能状况良好,不出事故意外。再次是安排几名战友做好保障预案,一旦信号不好,就启动“人工收看”。所谓的“人工收看”就是由一名或若干名战士举着电视天线,移动到信号较强的山坡上或楼顶,手扶着电视天线,确保其他战友能清晰地看完春晚。如此这般,战友们在营区度过一个个难忘的除夕之夜,收看了一届又一届的精彩中央春晚,直至部队基础设施完善,才结束了看电视信号差的悠久历史。
罗唇除了缺电,晚上官兵业余生活单调之“苦”外,第二大“苦”就是每年防台风之“苦”了。从夏季开始,一直到10月底,东南沿海一直受台风侵扰影响。台风一来,部队舰艇和地方渔船都必须去锚地抛锚防台风。战友们没日没夜地防台风,主副食品、饮用水有限,天天罐头、咸菜、豆腐乳下饭不用说,几天洗一次澡也是常有的事。就连留守在营区的官兵也是罐头、咸菜下饭。台风常常在晚上登陆,更危险的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还要组织人员去检查营区、码头、弹药仓库等军用设施是否安全,常常被强劲的台风吹得连滚带爬,狼狈不堪。
偏僻罗唇的军营生活虽然是艰苦,但是,事物往往也是一分为二的。单调乏味的军营生活,也让官兵们养成了不少终生受益的文化学习、文艺娱乐、锻炼身体等良好习惯。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部队的吉他弹唱。20世纪九十年代,吉他弹唱曾风靡国内外,战友们节衣缩食省下本来就不多的津贴费,辗转福鼎县城或者探亲返队捎带,买来了吉他,利用录音带做教材,自学吉他弹唱。营区草坪上、军舰的甲板上、码头边、宿舍里、几乎都能发现弹吉他的战士身影。曾经我也学过弹吉他,尽管五音不全、五线谱不识,但也能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边弹边唱《军中绿花》《血染的风采》等歌曲。
除了学吉他,还有就是文学创作、摄影照相、打球跑步、武术运动、制作舰模等等,几乎每一位战友四至五年的海军部队义务服役期,都学会了一项“雕虫小技”,有了这些业余爱好,军营生活不再寂寞无聊。灯光球场上,打篮球的龙腾虎跃、比赛正酣;码头上,悠扬的吉他声徐徐传来,悦耳动听;有的文学爱好战士正聚精会神伏案写着小说、散文、诗歌寄往《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太姥山》等报刊……我在部队服役期间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60余篇。
1996年9月,受原福鼎县文学协会主席谢瑞元同志的邀请,我参加福鼎县金秋重阳笔会,与当地文联有名的青年作家周玉美、朱立萍、罗健等人交流、探讨,增强了对文学创作的认知,给了我新闻写作的精神食粮。
2002年11月,我从部队转业,安置在江西省宜春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文学创作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很有力的助益。我想,如果当时部队扎驻大城市或繁华的地方,未必能安下心来学习,写作、撰稿。
12年军旅生涯的艰苦经历,奠定了我转业回到地方从事新闻写作工作的坚实基础。摄影拍照是我的最爱,来到江西省工作的10余年,总会抽时间端起相机,东拍拍、西拍拍,寻找记录工作、生活美好瞬间。几年来,我拍摄的照片和撰写的文章在中共中央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自然资源报》、《江西日报》等国家省级新闻主流媒体发表作品2000余篇(幅)。2019年我被自然资源部授予2019年度自然资源系统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被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在我人生中难忘福鼎罗唇,难忘军旅岁月,更难忘第二故乡的苦乐年华和良师益友……
□ 李绍荣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