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地企“联姻” 产学研共赢
协同创新构筑江阴发展“强引擎”
本报讯(记者 潘逸青 周建松) 眼下正值汛期,强降雨天气增多。在“最江阴”APP“城市生活”模块的微波测雨平台,市民可以实时查看雨情,方便做好出行规划。开发这个平台的正是江阴企业江苏微之润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结合微波测雨数据,微之润还与徐州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了水旱灾害防御平台,为江阴防汛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辅助决策。该公司研发部主管徐小军介绍,这套平台历时3年开发完成,可以实时查看江阴各地降雨和路面积淹情况。“通过算法支持,实时降雨量分布情况细化到村(社区),便于相关部门精准地通知网格员进行防汛应急准备工作。”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提升区域创新能级的重要途径。据介绍,微之润联合高校开发的水旱灾害防御平台项目入选“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这是对我们科技研发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公司持续创新的激励。”徐小军告诉记者,多年来,微之润与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大学大气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精准对接。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自2021年起,江阴启动“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累计支持立项50个,最高立项额度达1000万元。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主体协同发力,江阴持续优化“霞客之光”揭榜挂帅机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超500条,以政府奖补资金超4100万元撬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9亿元,推动实现产业出题、院校作答、校企共赢。江苏新道格自控科技有限公司与河海大学合作研发基于数字孪生的设备在线监测及健康管理系统,解决工业设备运行监测和故障诊断现有模式存在运行过程不透明、故障诊断不智能、故障反馈不及时、运行寿命不能预判等问题;江阴纳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常州大学共同研发一种新型复合集流体镀膜工艺,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校地企“联姻”,产学研共赢。为了让科技创新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所需,江阴还持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成立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江阴分中心10家,开展“百企百联”行动计划,每年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项,聚力打造产学研“融合生态”。“围绕这一方向,我们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全面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江苏中心,加快南理工江阴校区、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八个一’合作的全面落地,发挥江阴—清华专项、江阴—南科大专项以及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的赋能优势,持续做大‘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的品牌影响力,让产学研更精准、更聚焦,为5000亿之城再出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创动能。”市科技局副局长刘智超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