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侨乡视线
2025年07月25日

400余名古琴艺术家在鼎奏响“山海弦歌”

7月18日至20日,以“山海弦歌·和韵东方”为主题的2025新加坡古琴大赛总决赛暨福建福鼎·新加坡古琴艺术交流汇在鼎举办。来自10个国家的400余名古琴艺术家,带着指尖的温度与心中的热爱奔赴而来。琴音悠悠漫过街巷,茶香袅袅缠绕指尖,大家围坐一处,在这份古朴与温润里,静静感受古琴艺术如何在时光里流转,又在当下焕新。

此次这场汇聚了四海琴音的盛会在福鼎举办,与福鼎一茶一木间藏着的东方生活美学不无关系。当琴音从龙池、凤沼间流淌而出,与茶席上的袅袅热气相融,便成了独属于这里的“山海弦歌”。来自异国的琴师指尖划过琴弦,让古老的琴音在福鼎的山水间找到新的共鸣。

不仅如此——

“福鼎有着集古琴传习、非遗展示、群众演艺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还持续开展古琴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在新加坡古琴协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钟之岳看来,福鼎不仅是茶的故乡,更成为古琴艺术在山海间扎根生长的新土壤。

“我从事古琴历史方面的研究,福建古琴自清中晚期起对外交流频繁。这之后也有许多闽派琴人来到上海、江苏等地交流,这次来到福建,看到本地有这么浓厚的古琴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高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来福建交流。”担任此次大赛评委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文光说。

他们对福鼎古琴文化的认可,让大赛落幕后的“山海弦歌”不曾终结。

古琴,七弦为界,藏着万千气象。古琴又称为“琴”“瑶琴”“玉琴”“绿绮”“丝桐”,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誉为“国乐之父”。古琴造型优雅,主要由琴体和琴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琴体包括首、肩、颈、身、腰、尾等部位,以及十三徽、龙池、凤沼、岳山、龙龈、冠角、尾托、雁足、护轸等结构。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七根丝弦对应北斗七星,十三枚琴徽暗合12个月和闰月。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古琴艺术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福建本就是古琴艺术的厚土——闽派古琴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末年与北宋初年,明清时期,闽派古琴日趋兴盛,清晚期浦城琴人祝桐君堪称闽派古琴集大成者。其著作《与古斋琴谱》系统阐释闽派古琴的演奏技法与审美理念,明确了闽派古琴的基本特征,为闽派古琴的发展“立骨”。

从祝桐君的弟子张静芗在上海一带传琴,到近代闽派琴人辗转江浙交流切磋,闽派古琴始终带着山海的包容。此次新加坡古琴大赛在第5届举办时首次走出狮城,选择落地福建福鼎,似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相认。当10国琴音与古琴韵律在太姥山茶山间共振,“琴茶相和”的古琴艺术,正成为对话世界的鲜活窗口。

□ 陈澍 王绮蓼 叶菲菲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