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绿企“长”出大产业 大平台“聚”成新生态
□ 李婕 吕倩媛 记者 辛文
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 蒋文泽 摄
在武进区,有一处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以下简称“绿建区”)。这片被赋予“先行先试”使命的土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动能澎湃的产业高地。园区内那些专注绿色发展的小企业,如何在这里“破土而出”,成长为撬动大产业的支点?近日,记者来到绿建区一探究竟。
“当时武进绿建区招商引资,我们看中了这里的发展空间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对公司的发展很有帮助。”江苏申达检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单大伟回顾起当初从钟楼迁至武进的决定,语气笃定。
这场“搬家”让企业脱胎换骨。“原来公司只有十几个人,一年产值只有一两百万元。”单大伟说,扎根绿建区后,申达开始慢慢成长,从单一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领域扩展到环境监测,桥梁、水利、交通、农林业、新能源检测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检测服务提供商。“从2018年到2022年,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做到了产值一亿多元。”如今,申达检验已是绿建区纳税榜单上的“常驻金奖”企业,从昔日的亏损小公司,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贡献者。
不远处,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建筑垃圾正经历一场令人惊叹的“绿色魔术”。巨大的智能分拣线上,AI人工智能系统精准识别,机械臂快速分选,整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达80%。在这里,每小时80吨装修混合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置和90%以上的再生利用率。
建筑垃圾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质控部经理熊磊告诉记者,公司早在2013年就入驻了园区。作为全国建筑固废处理行业的标杆,绿和科技构建了从规范拆除、运输到高效再生利用的完整闭环产业链,不仅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与绿建区城市改造紧密结合,探索一体化运营模式,更依托园区平台优势,加速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推广。绿和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出再生骨料及制备的干混砂浆、水泥稳定碎石、混凝土制品等,其中砂浆、砌体材料中的5种产品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标识”。
据介绍,绿和科技每年处置建筑垃圾超过600万吨,可以减少开采天然砂石约360万吨,节约填埋土地约1400亩,减少碳排放约150万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混合垃圾智能分类技术,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从常州总部出发,绿和科技的成熟模式已成功复制到苏州、无锡、丽水等地,推动长三角建筑固废资源利用的一体化发展。
两家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是绿建区产业培育成果的缩影。在“一核引领、全区联动”的格局下,绿建区核心区3平方公里内集聚了建筑设计、检验检测、智慧城市等现代服务业和以绿色建材、智能装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业,带动全区形成6个绿色产业基地。截至2024年末,全区绿色建筑产业规上及资质企业超490家,总产值突破1050亿元,“绿色发展看武进”的品牌愈发响亮。
“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大园区”的聚合效应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密码。这个“全国唯一”的示范区,正以生动的实践,为绿色转型提供着“武进方案”。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