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岁抗战老兵王永贵:
无法忘怀的峥嵘岁月
□ 记者 张宁
记者初见王永贵时,他正坐在桌前,仔细翻看着一本相册。相册上是青年时期的自己,穿着军装,一脸英气,那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峥嵘岁月。
王永贵本名叫李元福,1922年1月出生在武进西夏墅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好赌,全靠母亲到处帮工补贴家用。1928年,王永贵的父母去上海谋生,从此没了音讯,年仅6岁的王永贵幸得守寡的伯母收养,8岁那年在乡邻们的接济下,入私塾学习。
1937年11月29日,番号为大野、片桐、助川、野田的日军分别从戚墅堰和鸣凰侵入武进县城,常州沦陷。是年15岁的王永贵还在麻糕店当学徒。日军占领常州后,烧杀抢掠,麻糕店因而倒闭。王永贵曾在河边亲眼目睹日军扫射平民,“我憋气潜游才捡回条命,上岸后看见鲜血染红了河滩。”
1940年春,在地主家帮工的王永贵,拉纤途中偶遇新四军“老二团”(即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这支被苏浙皖人民誉为新四军“老虎团”的英雄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挺进江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老二团”遇到王永贵时,刚刚结束一场遭遇战。看着这支劲旅,王永贵生出了向往之心,成为了“老二团”三营一排机枪班中年纪最小的战士。
为了避免行踪暴露,部队白天睡觉,夜晚行军。新四军纪律为先,要求对老百姓做到秋毫无犯。王永贵记得,在行军途中,即使疲惫不堪,好不容易到了村镇,也会就地休整。一定要等到天亮老百姓开了门,得到对方的许可,才能借宿。
在组织的培养下,王永贵逐渐从一名新兵,成长为勇敢无畏的战士,并在入伍3个月后经由指导员动员,火线入党。“那时我们这群年轻人的想法很纯粹,入党就是要攥紧拳头跟敌人干到底!为了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战场上我从不畏缩,拼着命学战术练本领。作为党员更得冲锋在前,自己带头干,把同志们紧紧团结成一股绳。”王永贵说。
1941年皖南事变后,日军联合汪伪政府,在华中占领区实行残酷的“清乡”运动。时任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指示,从部队和公安部门抽调一批政治上坚定、富有作战经验的人员,配备短枪,组建“政治保卫队”(群众称为短枪队),进行反“清乡”斗争。王永贵有幸加入短枪队,被派往南通执行一项秘密任务。
当时的南通地区,有不少日伪据点,欺压乡民、无恶不作,老百姓苦不堪言。王永贵化装潜入一个据点打探敌情,并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亲手杀死了七八个敌人。这也让他成为了当地日军的头号通缉对象。
为了躲避追查,李元福改名叫王永贵,直到今天。“后来我想把名字改回去的,但战友们都说已经叫习惯了。”于是,王永贵把本名“李元福”藏在了心中。抗战胜利后,他又参与了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1964年,王永贵转业回到武进,后于1984年离休。
已有85年党龄的王永贵,直到现在还保持着每天关注时事政治、社会民生的习惯,并且时常教导后辈,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青年时期的王永贵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