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护理员到长期照护师——“许阿姨”有了“新身份”
□ 记者 徐千翕
“手和脚都动起来,让健侧带动患侧,太棒了!”昨天上午,家住湖塘镇永安花苑的张才法家中传来欢声笑语,长期照护师许萍正陪伴老人借助蹬车进行四肢训练。
张才法今年68岁,过去3年,因患上偏瘫坐在轮椅上无法动弹。如今,他已经能借助辅具站起来走几步了。
张才法的变化与许萍的悉心照料脱不开关系。许萍是80后,来自乐惠居(常州)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今年6月,她顺利拿到了由江苏省医疗保障研究会颁发的长期照护师证书,成为我区首批上岗的长期照护师。每周,许萍都会为张才法提供至少两小时的康复护理,重点按摩老人的承扶、殷门、委中等穴位,帮助老人改善肢体麻木,缓解腰腿酸痛。
长期照护师是国家设立的新型职业工种,旨在解决老龄化社会中失能人群的照护难题,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据统计,自2016年国家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有约30万人从事长期护理工作,但服务人员技能与失能人员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和普通护理员相比,长期照护师需接受更全面的专业培训,还需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从业上岗。他们能提供基础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等复合型服务,这张证书的含金量很高。”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珞馨介绍,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目前我区有28名长期照护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其中有12位具有本科学历。
老人张根良也是许萍的服务对象,患有精神障碍,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为了帮助老人解决排便困难的问题,许萍反复调整腹部按摩手法。在老人床前的日历上,许萍用红笔密密麻麻做了许多标记,记录老人的进食、入睡、排便等情况。
“照护师总能敏锐地察觉到父亲细微的身体变化,有她全天候的贴心守护,我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踏实放下。”张根良的女儿张文英非常认可许萍。
“面对这样的重度失能老人,专业护理知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他的心理活动。我常常陪他唠家常,逗他笑,希望让他更有尊严地活着。”许萍说。
从护理员升级为长期照护师以后,许萍的收入提高了,人们对她的称呼也从“阿姨”“保姆”变成了“许老师”。“对这个‘新身份’还在适应中,目前已经取得了五级证书,未来还要往上考!”
下一步,我区将加快推进长护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培训的精细化程度,并通过强化政策激励,推动更多长期照护师上岗,为提升长期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