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副刊
2025年08月23日

【随笔】

乡村匠人

◆张向荣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乡村都活跃着众多的匠人。

在乡村,人们把从事各种行业的手工艺者通称为匠人。于是,那些从事木工活的被称为木匠,从事石工活的被称为石匠,还有那些弹棉花的、补锅的、做泥瓦的则被分别称为弹花匠、补锅匠、瓦匠。

乡村的匠人自然不止这些。列举起来,还有做油漆的漆匠、箍桶的箍桶匠、为人剃头的剃头匠、为人家提供拆板子服务的解匠……乡村的集镇上,更是五行八作都有,什么篾匠、皮匠、钟表匠、鞋匠、铁匠等,不胜枚举。

按理,乡村裁缝也应纳入匠人一类,称为缝衣匠。不知是何原因,人们却将他们排除在匠人之外,改称为“师傅”。不过,其受人尊重的程度与其他匠人没有什么分别。从这个角度来说,称为“匠人”或“师傅”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匠人或者说手艺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与普通百姓有明显的不同,故而在乡村格外受人尊重。因为受人尊重,也因为信奉“灾荒饿不死手艺人”,早年,许多农村家庭在孩子不念书或念书考不取大学、中专之类的学校,首选的是让孩子学一门手艺。学好了一门手艺,成为名匠人,不愁没饭吃。

除了那些常年在乡村游走的剃头、弹棉花、补锅、修伞之类的匠人外,我所知的是,凡是被请到家中来做活的匠人,都会被人们高看一眼。虽然早些年大多数人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但对请上门做活的匠人,语言恭敬,招待上也尽力而为,一点也不怠慢。匠人在家用餐,一日三餐会特意多做几个菜,素菜之外,一、两个荤菜是少不了的。招待的礼数周到,既是对匠人的尊重,又是希望匠人把活计做得好些。一般来说,匠人也十分注意修德,体谅雇主的不易,做活时尽其所能,生活上不怎么讲究。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请匠人上门做活,每顿饭都会安排鱼或肉之类的荤菜,但匠人不轻易伸筷子。直到活计做完,吃告辞饭时,他们才将筷子伸过去,将那些荤菜消灭。这样的匠人,越发受人尊重。下次家里有活要做,肯定又去找他们。一来二往,时间稍长,彼此相互了解,感情上也愈加融洽。

匠人们在乡村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重,最主要的还得手艺过硬。手艺水平越高,受人热捧的程度也越高。活计做得好的匠人,雇请的人就多;水平一般的匠人,雇请的人就少。一个匠人的水平高不高,活计做得好不好,人们一看便知。水平高的匠人,活计做得精细,非常讲究质量;水平不咋样的,活计做得粗糙,质量很不可靠。作为匠人,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讲究“匠心”的运用。活计做得好不好,不仅仅是基本功的问题,关键还在于要动筋、想办法。高明的匠人,都是善于运用匠心的人。所谓“匠心独具”,就是指这样的人。而平庸者,则大多是依样画葫芦,缺乏匠心,更不知如何运用匠心。

我准备结婚那年,家里为我打了张木架子床。这老式的架子床,四周有挡板,得油漆后才能用。我家请的那个漆匠,不是本村人,人长得精瘦的,据说手艺却不错。一般的漆匠,给人漆床,都是刮过灰,然后刷上两、三遍漆就完事,他却不一样。刷完漆后,他觉得应该在那些挡板上画点什么才行。否则,挡板就显得很呆滞。于是,他在床的挡板内外,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漆画上荷花、梅花、兰草、青竹以及喜鹊弹梅、麒麟送子之类的图画。画什么、怎么画,没有人作出规定,全凭他运用“匠心”。待他把活干完后,我发现整个房间里添了不少喜庆,父母对他的劳动很满意。后来我听人介绍,这个漆匠画画纯粹是自学的,他的爱好和擅长还要算书法。他被当地人称为“农民书法家”,书法作品在外地获过不少奖。

乡村匠人被农户请上门做活的,很少有当场结算工资的。他们的工资往往要到农历年底再结算。这大概是与以前的生产队要到年底分红有关。在那时的年底,一般的人家,看到匠人来了,都知道是来结算工资的,往往不说二话,极其爽快地结算。送匠人出门时,还不忘说几句“对不起”之类的客气话。现在当然不同,人们手头有钱,大多是活干完了,工资也就及时结算清楚。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在乡村的匠人也在发生变化。石匠、木匠,这些匠人还能生存,乡村还有需要他们干的活。像补锅匠、解匠这些匠人,在乡村找不到活,就只有改行。以前,生活困顿,谁家的锅破了,汤罐漏水了,会留着补补再用,走村串巷的补锅匠也就能揽到话。现在,谁家的锅破了,还拿去补?弃之不用,买个新的就完事。补锅匠还能不改行?过去没有电锯时,人们要将大树段拆成板材,必须请解匠上门。有了电锯后,解匠的饭碗也就被砸了。以往,一般人家一年至少要请一次裁缝师傅上户,为一家大小添置些衣服。如今,到处都有服装店,又加上网购,再没有人家请裁缝上门。做裁缝的,要么进了服装厂,要么到集镇上开个门店,承接一些零星活。

诚然,社会生活的变化,在淘汰一些不适应当今乡村生活的匠人的同时,也催生出许多新的适应乡村需要的匠人。如水电、家电安装和维修的匠人,网络安装和维护的匠人等等。只是现今称“师傅”居多,而称“匠人”的极少。

乡村匠人,凭手艺吃饭,凭本事生存。这手艺的技术含量尽管不一,却都是在为乡村的生活添加润滑剂和助燃剂。无论是坚守传统职业的“匠人”,还是新生职业的“匠人”,他们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他们。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