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志愿者“晋升”班主任
她用“双重身份”守护童心
清晨7:30,新城社区暑托班的教室里已传来了窸窣动静,吴红正弯腰用抹布擦拭课桌边缘的橡皮屑。暑托班9点才正式开课,可她总习惯提前1个多钟头到班。“孩子们说不定8点就到了,得保证他们在这儿的安全,我早点来也能多照看着些,毕竟都是小孩子呀。”她笑着说道。
今年是吴红与新城社区暑托班“相守”的第三年。不同于前两年“家长志愿者”的身份,这一次她多了个新头衔:暑托班班主任。而这身份的转变背后,藏着她与暑托班、与自家两个孩子的温暖故事。“最开始就是送娃来上课的。”吴红边捋抹布边笑,她家有两个暑托班的“小常客”——上六年级的儿子和上四年级的女儿,连续三年都在这里报到。前两年,她常守在教室外等孩子,偶尔会被社区工作人员拉来搭把手,或是跟着参加外出活动做家长志愿者,一来二去,竟成了暑托班离不开的“编外帮手”。
真正让她和暑托班联系得更紧密的,是儿子的变化。“以前我家‘哥哥’,脾气跟个小炮仗似的,说两句就急眼。”吴红记着去年夏天,儿子在暑托班学了SEL社会情感课程,“以前遇上不顺心的事,或是跟我闹矛盾,保准得顶嘴,现在他会先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再跟我交流,火气小了好多,后来还学会了站在别人角度想事儿呢。”所以今年社区工作人员找到她,问“能不能来当班主任”时,她几乎没犹豫就应了。“在家带俩娃也是带,这儿还有这么多孩子陪着,多热闹。”可真拿起这份差事,她才发现班主任不好当:每天要提前和授课老师对接课程,给象棋老师备齐课前要发的学习材料,领着孩子在晨读课上开口读书;课上得盯着调皮的孩子坐好,又得哄着偷偷想家的小朋友;放学前还得挨个检查——孩子的水杯带没带、书包拉链拉没拉好、来接的家长到没到。有一回,一个还没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坐着坐着就瘫在了椅子上,她走过去轻轻拍拍孩子示意坐正,反倒被小朋友顶了嘴。下课铃一响,她又凑到孩子身边慢慢聊,陪着孩子换位思考,让小家伙自己明白课堂上那样坐可不太好。
熟悉吴红的人都知道,她对孩子向来“上心”。自从两个孩子上了小学,她就辞了工作专心在家陪娃。“儿子的数学题、女儿的语文生字,都是我盯着练,从没报过辅导班。”她总说自己“没什么诀窍”,就是陪着孩子一道学——孩子做口算,她在旁边列竖式验算;孩子背古诗,她先把注释查清楚讲给孩子听;孩子读课外书,她就坐在旁边陪着一起读……孩子爸爸则“分管”运动,傍晚带着俩娃去操场跑步、打羽毛球,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扎实又热闹。
可在暑托班的教室里,她又不是那个“严妈妈”了。“暑托班嘛,就是让孩子开心的,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教室时,吴红正帮一个小女孩扎辫子,指尖轻轻绕着碎发。“我既是这儿的班主任,也是俩娃的妈,知道家长盼着孩子安全、开心,也知道孩子盼着有人陪、有人懂,明年我依然会踊跃报名来参加暑托班。”话音刚落,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她抬头望过去,眼里也漾着光。
□ 邹文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