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倾听与抵达
徐海云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水校区
那个午后,一个细弱的身影停驻在我的办公室门外,肩膀微微抽动。我抬头望去,一个女孩正用手背慌乱地抹去脸上的泪水,湿漉漉的刘海紧贴着额头,宽大的外套似乎想将她整个包裹起来。她怯生生地开口,声音带着哽咽:“请问,您是校长吗?”那声音里,藏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寻找。
我连忙起身,牵着她的手坐在沙发上,口罩已被泪水浸透,随着她压抑的啜泣,微弱地起伏着。我抚摸着她的头,替她摘下口罩,眼镜上的雾气渐渐散去。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名叫晓慧的孩子,像一只受惊的小鸟,带着满腹的委屈和无处安放的敏感,飞到了我的面前。
她的倾诉如决堤的小溪:对自己的苛责、对老师“不绝对公平”的困惑、被男同学捉弄的无助……泪水无声地滑落,每一滴都砸在我的心上。看着她被汗水黏住的额发和因哭泣而泛红的眼眶,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烦恼,更是向我这个校长发出的最直接的呼唤,甚至是求助。晓慧的身影,就这样深深烙印在我心里。那一刻,我无比清晰地知道:我必须把自己放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去感知他们的心跳,倾听他们心底最细微的声响。
于是,一个名为“好朋友”的信箱,悄然伫立在校园最热闹的大厅里。它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等待着4200多个孩子的心事。小小的邮筒,很快便盛满了孩子们的“晴雨表”。我珍重地开启每一封信,那些稚嫩却无比真实的笔迹,成了我读懂校园、靠近童心的密码。
“想在‘团圆’餐厅吃大虾,甜甜的那种!”“毕业班压力好大,睡不着……”“能举办一场班级毕业季篮球赛吗?”孩子们的心声,没有修饰,直达心底。于是,番茄酱大虾和咕咾肉的香气开始在食堂弥漫;一封封带着校长温度的手写回信,悄悄送到毕业班孩子焦虑的手心;那些难以启齿的小秘密,也在这个小小的红色邮筒里,找到了安放和回应的地方。我将孩子们的心声梳理成清晰的工作清单,让每一点期盼都落地有声——这小小的信箱,成了校园生活升级的起点,更是我贴近孩子心灵的第一座桥梁。
信箱里的一封信,带来了另一个温暖的灵感:“校长,操场上的衣服总是丢,等想起去找,就没了……”这朴素的建议点亮了我的思绪。不久后,操场旁出现了一座色彩明亮的“带我回家”小房子。它像一个童话里的驿站,孩子们拾到的水杯、红领巾、外套……被细心地归类安放。丢失物品的孩子,不再慌张迷茫,只需来这里找寻,失而复得的惊喜便成了校园里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这座小房子,不仅收留了失物,更盛满了孩子们互助的善意和失而复得的温暖,成了校园里寻找“小确幸”的热门地标。
雨天的校门口,曾是人流交织的拥堵点。如何让孩子们在风雨中也能从容、安全地回家?“共享雨伞吧”应运而生。一把把明亮的雨伞整齐排列,成为雨天里最温暖的风景线。没带雨具的师生,可以自行取用;许多孩子主动合用一把伞,为他人留出更多资源。更动人的是,值日老师会撑起大伞,主动护送那些在校门口翘首以盼的孩子走向家长。四年级(3)班的王同学曾甜甜地告诉我:“徐校长,和老师一起撑伞回家,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像在跳舞!”雨伞驿站,在风雨中撑起一条安全通道,也撑起了一片师生同行的温情天空。雨滴的“舞蹈”,成了孩子们心中难忘的教育旋律。
晓慧的泪水,开启了我真正走进孩子世界的旅程。“好朋友”信箱、“带我回家”小房子、共享雨伞吧……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都是我努力抵达“离孩子最近的地方”的足迹。离孩子最近,真正成为孩子们信赖的“好朋友”,让教育的温度,在每一个需要被看见、被倾听、被温暖的角落,悄然绽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