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每个声音都被听见
高飞 大伦初级中学
某日教学巡查,恰逢八(1)班的一节数学课,课堂上鸦雀无声。老师提问后,只有前排几个“老面孔”举手,后排学生或打瞌睡或发呆,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沉默状态。
课后与学生谈心,小雨攥着衣角说:“我怕说错答案,被同学笑话。”内向的小林则小声道:“就算想到解题方法,也不敢站起来说。”这种“教师独角戏+少数学生陪演”的课堂生态,让知识如同困在浅滩的鱼,难以真正游进学生的思维海洋。更令人揪心的是,随堂抽查时,近半数学生连当天学的重点公式都复述不全,课堂沉默正在悄然吞噬学习的活力。
我带领教研团队耗时一个月,用手机记录课堂互动,数据显示学生平均发言不足10秒,80%的提问由固定的几名学生回答。在第三次专题研讨会上,12名骨干教师经过几个小时的研讨,敲定“理想课堂重构”与“卓越口才培养”双轨并行的改革方案,深度融合“培养卓越口才”与“构筑理想课堂”两大新教育行动,与我校“崇实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我们大刀阔斧调整“崇实课堂”结构,将“探究深化”环节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推行“3人小组自由讨论+随机抽签展示”机制。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思考,教研组开发出“问题阶梯”设计模板:基础题面向全体,提升题启发思考,拓展题激发创新,要求每节课必须包含1个开放式问题和1个辩论性议题。同时,在“学导结合”环节,增设更多小组讨论时间,用抽签、接龙等新颖方式代替传统举手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被“看见”的机会。
我们搭建起“三级展示平台”:每天课前三分钟,学生轮流分享生活趣事、新闻热点;每周开展学科主题发言,鼓励用学科知识分析生活现象;每月举办校级辩论联赛,让思维在碰撞中闪光。“青蓝工程”同步启动,从各班选拔出10名“表达之星”担任小教练,开展“1带2”结对帮扶。“校园口才社团”也在课后服务时间正常开展活动,语文教师教朗诵技巧,口才出众的学生分享演讲心得,校园里渐渐有了“说”的氛围。
改革第二周,七年级语文课上,当抽签选中小陈同学时,她突然红了眼眶,颤抖着站起来,一句话没说就哭了出来。这个意外插曲让我们意识到,孩子们太需要安全感。于是,“三次pass权”“掌声鼓励”等容错机制迅速落地——学生如果紧张说不出话,可以选择下次再回答;每次发言结束,全班必须用掌声给予鼓励。
最动人的蜕变发生在八年级(2)班。口吃的小磊第一次被抽中发言时,结结巴巴说了半分钟,才勉强讲清一个数学公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耐心鼓励下,他坚持每天跟着口才社团练习绕口令、朗诵诗歌。三个月后,在校园演讲活动中,他以《我的结巴人生》为题,用流畅而真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成长,当他说出“我的声音,和所有人一样值得被听见”时,台下许多师生都红了眼眶,掌声经久不息。
一个学期悄然过去,课堂上的变化令人惊喜:主动发言率从12%飙升至67%,学生即兴表达平均时长从9秒延长到82秒。现在走进教室,总能看到热烈讨论的小组、自信发言的学生,曾经沉默的课堂,终于焕发出蓬勃生机。
这场改革让我深刻明白:农村孩子缺的从来不是智慧,而是表达的勇气与被看见的机会。当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植入“表达基因”,在评价体系里增设“勇气分值”,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就像破土的春笋,终会成长为参天竹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故事来到学校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帮他们找到讲述的勇气。”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自信发声,让教育的公平与美好,在每一次真诚的表达中绽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