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种子与光芒
◆叶艳霞
秋意初染,山峦层叠处,一所小小的学校迎来了它的清晨。国旗升起,孩子们的读书声脆生生地荡出窗外,撞在对面的山壁上,又隐隐地传回来。李老师站在讲台上,这个姿势,已经保持了三十年。
她的讲台是旧的,漆皮斑驳,露出一块块木头的本色。那块洗得发白的蓝绒布铺在上面,边角处已经起了毛球。粉笔灰染白了她的袖口,也悄悄藏进她额间的皱纹里。孩子们说,李老师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犹如两弯新月,那光柔和得很,能照进人心里去。
这里的孩子,大多是山里人家的子弟。他们的世界,从前只有一道狭长的天空和一条蜿蜒出山的路。是李老师,用拼音和方块字,为他们推开了第一扇窗。她教他们写“山”字,说你们看,一座山连着一座山,这就是我们站立的土地;她教他们写“出”字,说一个人从大山里走出来,脚下要踩着知识,脊梁要挺得笔直。
有个叫小松的孩子,性格有如山涧的石头,被流水经年冲刷却沉默如初,上课总望向窗外。李老师不曾斥责他。一次课后,她问他:“你看云看了那么久,看出些什么名堂没?”小松愣了愣,低声说:“它们……一会像棉花糖,一会又像匹马,跑着跑着就散了。”李老师笑了:“那你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后来,小松的作文里有了会跑的马和甜的云,他的世界,不再只有沉默的大山。
校舍旁有一小块坡地,李老师带着孩子们在那里开了荒,种上玉米和向日葵。她说,读书和种地是一个道理,都要下慢功夫,都不能误了时节。秋天,他们收获金灿灿的玉米,也收获卷子上红艳艳的对勾。她把炒熟的瓜子分给孩子们吃,告诉他们:“你们看,向日葵低着头,不是因为害羞,是因为它结满了果实,心里踏实。人读了书,懂了道理,心里踏实了,才能走得更远。”
许多种子,就这样被李老师亲手播下。有的孩子走出了大山,去了遥远的城市,成了工程师、医生、教师。他们寄信回来,说:“李老师,城市的楼很高,但我记得您说的,山外有山,人外要做一个有见识的人。”
望着孩子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她站在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忽然觉得三十年的光阴都凝结在这一刻。粉笔灰落在她的发间,化作秋霜;岁月刻在她的掌心,变成纹路。可她依然保持着那个最初的姿势,微微前倾,仿佛永远在倾听,在等待,随时准备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
山里的夜来得早,她的窗前总是亮着一盏灯。那灯光不算明亮,却足以照亮作业本上的字迹,足以让晚归的农人安心,足以成为这片山野中最温暖的坐标。有时她会想起那些已经走出去的孩子,想象他们正在城市的灯火通明处继续书写人生。而她,甘愿做那最初的灯盏,不争日月之辉,只管照亮三尺讲台。
春风秋雨三十年,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自己的根却越扎越深。她与这座大山早已血脉相连,她的生命已然化作一条隐秘的河流,静静滋润着这片土地。那些走出去的孩子,带着她的印记走向四面八方,宛若被风吹散的种子,在哪里落地,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长成一片新的绿荫。
原来,最深刻的耕耘不在于改变了多少山河,而在于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心灵;最永恒的光芒不在于照亮了多远的前路,而在于点燃了一盏盏不灭的心灯。这山,这校,这人,早已融为一体,共同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传承的故事——平凡如尘,却重如山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