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民生·最关注
2025年09月20日

透明分类、现场明厨

这家店“全透明”破解预制菜争议

本报记者 王丹 陈晓玲

 

图为店内菜品标注简单明了。 记者 王丹 摄

 

 

 

近期,“预制菜”话题持续引发热议,频频登上热搜。此前,深圳南山某绿茶餐厅撤下“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广告语的事件,更是将预制菜推至舆论风口。消费者担忧食品安全与真实体验,商家则面临效率与口碑的两难选择。预制菜,到底是餐饮进步的必然,还是不得已的“黑幕”?在我市吾悦广场的一家快餐店里,记者看到了另一种回应方式。

“我们经常来这里吃,菜品分得清清楚楚,哪些是现炒的、哪些是半预制的、哪些是加热即食的,一目了然。还能亲眼看到厨师炒菜,吃得明白。”午市高峰刚过,外卖骑手小郑与几位同事正在“老乡鸡”用餐。像他们这样忙碌的一线工作者,对就餐效率与卫生品质要求极高,而这家店的透明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走进餐厅,一张醒目的“加工等级公示牌”首先映入眼帘:绿色代表“餐厅现做”,橙色为“半预制”,红色则是“复热预制”,每一类都有清晰说明。选菜区也张贴着“安心吃”提示,而紧邻选菜区的开放式厨房里,多名厨师正在灶台前忙碌。上方四台大功率油烟机轰隆运转,保持空气流通,也让“现炒”的氛围真实可感。

记者随即询问:“为什么清炒西蓝花是‘半预制’?”工作人员耐心解答:“这类菜的原料在供应商处已完成杀青、速冻,再经冷链配送至门店,由厨师现场烹饪调味。这样既能锁住食材新鲜,也保障出餐速度。”既不回避“预制”,也强调“现场完成最终出品”,坦诚的解释反而减轻了消费者的顾虑。

正在店内就餐的市民赵女士表示:“我能接受预制菜,就像我自己周末预处理食材,为工作日省时间。但餐厅必须明确告知,把选择权交给我们消费者。”她的看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消费者并非抵制预制菜本身,而是拒绝“信息不透明”。

在预制菜陷入信任危机的当下,这家快餐店通过“加工等级公示+明厨亮灶”的组合方式,不仅捍卫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也为行业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径:透明,才是最好的沟通。当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透明解法”,预制菜或许将不再被污名化,而是真正成为提升餐饮效率与体验的可靠工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