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街道:
一顶帐篷下的“人文经济学”
□ 记者 黄雅婷
滆湖,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近年来,滆湖畔的西湖街道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域治水”为突破口,清退围网养殖、修复湿地系统,完成从“环境负债”到“生态增值”的蝶变。抢抓露营经济新“风口”,西湖街道启动“西太湖国际露营岛”露营经济综合体项目,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民生为本”,打造了一个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人文经济新样本。
生态优先 最小干预唤醒自然活力
来到西湖街道,14公里湖岸线串联起湿地、草坪与生态浅滩。
西太湖国际露营岛坐落于风景秀美的滆湖东岸线,占地面积约800亩,是集生态保护、休闲体验与低碳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露营地。项目自启动之初,便确立了“生态为基、保护优先”原则,在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原生自然环境,保留超过85%的原生植被,力求在提供优质文旅服务的同时,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在设施建设方面,项目引入环保建材与低碳设施,从露营平台到服务设施,多选用可回收、可再生材料,尽可能降低对场地环境的影响,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破坏,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业态融合 多元体验激活消费场景
架起天幕穹顶、撑开帐篷小屋、铺展折叠桌椅……每到周末、假日,各式各样的帐篷沿着湖岸线“盛开”,大家暂别烦恼、拥抱野趣,享受着“诗与远方”。
围绕“露营+”模式,西太湖国际露营岛构建了层次分明、服务多元的业态体系。2.5万平方米的自搭建营区免费对外开放,露营爱好者可自带或现场租赁装备;高端个性化营地满足不同客群的精细化需求,划分出天幕散客区、草坪团建区、帐篷留宿区、部落岛屿区等多个功能板块,提供从餐饮、休憩到物资补给的一站式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露营岛还推出可连续驻扎72小时的“三天三夜营地”,让游客得以深度沉浸自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户外微度假”。
在丰富体验内容方面,项目引入了海底捞露营火锅、日式烧鸟、养生鸡煲、蛋挞王子一号店等特色餐饮,同时还开设了植物手作、生态科普、亲子研学等自然工坊,将自然教育课程融入消费场景。
此外,夜间经济也被充分挖掘,通过策划篝火晚会、星空音乐节、湖畔露天电影院等特色活动,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全天候消费潜力,使这片湖畔绿地不仅在白昼生机勃勃,入夜后依旧人气旺盛、温暖欢腾,真正成为一处全时段、多场景、高黏性的自然休闲目的地。
社区联动 共建共享释放民生红利
文旅项目的本质是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将“文化积淀”转化为“消费吸引力”。西湖街道创新“青年社群引育+社区深度联动”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切实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
打破传统文旅项目“外部招聘为主”的模式,优先面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岗位,通过“技能培训+岗位适配”实现“家门口就业”。除基础的营地保洁、设备维护外,重点开发“在地化服务岗”——如“自然向导”,由熟悉滆湖生态的本地居民担任,讲解湿地动植物知识、渔耕文化等。
西太湖国际露营岛运营一年多来,区域年客流量突破50万人次,旺季日均客流量突破12000人次。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保护与开发形成了正向循环:吸引白鹭、苍鹭、小天鹅等30余种珍稀鸟类栖息,湖水水质实现从V类到Ⅳ类的跨越式提升。项目还带动百余名居民就业,实现“家门口增收”;居民参与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保护生态、传承文化”成为社区共识,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未来,西湖街道将以露营岛为支点,进一步延伸“露营+”业态,持续放大人文经济效应,为长三角生态文旅一体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经验。
记者观察
“西太湖国际露营岛”不仅是一个文旅项目,更是一场深刻的人文经济实践。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条可操作、可复制的发展路径。在西湖街道,生态保护不是开发的约束,而是发展的底色;文化不是陈列的记忆,而是可体验、可消费的活态资源;百姓也不是发展的旁观者,而是共建共享的参与者。
西湖街道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露营经济的风口,但更难得的是,它超越了简单的“流量思维”,始终将“人”置于发展的核心——既满足市民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激活本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既保护滆湖的生态野趣,也传承区域的渔耕文化。
通过机制创新,露营岛成功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文化积淀焕发消费吸引力,最终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西湖街道的探索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乡村文旅发展提供了一个温暖而坚韧的样本——它证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单一的GDP增长,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经济与人文的协同共进,是一种有温度、有韧性、更有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