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的“常州影响”——
天津大学有5座常州人像
另有1座与常州有关
□ 大志
1895年,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诞生,至今已步履铿锵地走过了130年风雨。天津大学与常州渊源深厚。据了解,天大校园内目前建有7座杰出人物纪念塑像,其中5位是从常州走出去的名人,还有一位与常州有关,分别为:北洋大学堂创始人盛宣怀、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中国内燃机专业奠基人史绍熙、中国建筑学学科带头人徐中、中国系统工程学科开创者刘豹、中国有机化学奠基人恽魁宏。
盛宣怀
盛宣怀像,坐落于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宣怀广场新北洋亭内
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唐文治曾这样评价:“当世论公(盛宣怀)政绩者,曰轮船、铁路、邮电,而公实以学校作根砥”。自1892年任津海关道,盛宣怀即着手研究兴办新式学堂。
甲午战败后,“兴学强国”成为朝野共识,盛宣怀修改《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于1895年9月19日禀请继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经光绪皇帝朱批,1895年10月,北洋大学堂在天津创办,盛宣怀出任首任督办(校长)。
鸦片战争后,国库极为拮据。盛宣怀凭借其职权及其办理洋务的条件,从掌管的财政税收及电政收入中每年提取捐银五万二千两作为学堂经费。他严格选聘教师,聘请美国学者丁家立担任学堂总教习。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他也严格挑选学生。1895年首次招生,仅香港考生报名应试者就多达1000余人,最后仅录取10余名。
北洋大学堂初创时坚持“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头等学堂分为工程、矿冶、机械和法律四类国家亟须的学科,并分设基础课和专门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科用书、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以美国著名大学为蓝本,确保教学质量处于国际高水平。当时的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进入美国著名大学的研究院深造,全部免试。
1896年,盛宣怀又在上海筹建南洋公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这两所大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盛宣怀也被后人尊称为“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张太雷
张太雷像,坐落于天津大学北洋广场
1915年12月,张曾让走在国立北洋大学校园。18岁的他,学习成绩优异,熟练掌握英、俄两门外语,次年9月,便从法科预备班升入法科法律学门己班。他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做英文翻译和编辑,成为俄共党员鲍立维的助手。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闪耀的思想光辉,深受震撼的他给自己取号“长铗”,发下“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宏愿,改名“张太雷”。
1919年五四运动中,张太雷带头站在斗争第一线,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骨干,带领讲演团赴塘沽等地讲演,揭露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罪行。1920年6月,张太雷从大学毕业。但直到在指挥广州起义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那一刻,他也未曾取走自己的毕业证书。
原来,1918年后,张太雷就与李大钊建立了联系。1920年2月起,他开始协助李大钊进行建党工作。3月,他加入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帮助建立共产党组织,张太雷作为英文翻译,参加了维经斯基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的全部活动。10月,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与邓中夏到长辛店组建劳动补习学校,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11月,受李大钊指派,创建了天津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书记。1921年1月,张太雷动身前往苏俄,此后的革命生涯中,再未回到天津。
徐中
徐中像,坐落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一层大厅
徐中,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191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31年从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193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硕士学位。1939年起任教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同期还创办了徐中建筑师事务所。1950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徐中至天津大学担任建筑系教授、系主任。自此,他从事建筑理论与设计的研究和教学33年,一直担任建筑学专业领导和学科带头人,推动了天津大学建筑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馥园新村住宅,外贸部办公楼,天津大学第五、六、七、八、九教学楼,图书馆等,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1993年,外贸部办公楼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首届建筑创作奖。2009年,外贸部办公楼和天津大学第九教学楼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刘豹
刘豹,艺术大师刘海粟之子。1946年,他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进入北洋大学任教。后赴美国深造,专攻自动控制原理,获得硕士学位,并于美国费城Baldwin(鲍德温)公司担任工程师。他于1950年初回到祖国,1954年到天津大学任教。
在天大执教的岁月里,刘豹运用在美国学到的当时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不仅为天大化工、精密仪器等专业开设了自动控制课程,还创办了全国首个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为中国自动化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的专著《自动控制原理》更是国内自动控制学科的开山之作。1978年,刘豹领衔创建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成为全国首批从事系统工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一路走来,刘豹为中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84年被录入《中国科学家辞典》,1990年被录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澳洲及远东名人录》。
恽魁宏
1914年生于常州麻巷28号的恽魁宏,家族人才辈出。父亲恽福森是中国第一部《化学入门》作者、暨南大学与中法大学教授、中华书局编审,是张太雷、瞿秋白的英文和物化老师。恽魁宏先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清华大学化学系,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恽魁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海归,在国外学习期间,先后在美国科大公司合成化学部、通用染料公司染料应用研究室、雷克厚化学公司树脂部等地实习,具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宽厚扎实。1949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1952年,执教于天津大学化工系,是天津大学有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为天大有机化学教研室首任室主任,他精心培养有机化学人才,开设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及高等有机化学等选修课,组织开展有机化学科研工作,先后编著教材及参考书10余部。其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史绍熙
史绍熙,191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初中毕业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他毅然参加爱国运动,带头罢课并被选为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险遭学校开除,后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成绩始终保持全班之冠。
1935年,史绍熙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选定机械工程专业。1945年至1949年,公费留学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51年,史绍熙回到祖国,次年在天津大学创建了中国高等院校最早设立的3个内燃机专业之一,并领导编写了国内第一套内燃机专业教材。他发表了很多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论文和著作,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台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联合装置,发明了柴油机复合式燃烧系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史绍熙还在天津大学率先改革学科设置,其校长任期内,天津大学从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迅速发展为以工科为主,兼有理、文、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6座雕像,6段人生。他们从常州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走出,以江南独有的勤勉与睿智,在津门大地扎下学脉之根。其谨慎笃实的治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学术气魄,既源自常州崇文重教的千年传统,又深深融入了天津大学百卅血脉。常州与天大,因他们而文脉相续,亦因他们而熠熠生辉。
资料来源:天津大学官网、官微,“社科津声”“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龙城校友会联盟”微信公众号等。
武进区委党史工委、区地方志办协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