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少年派
2025年10月01日

赏酬赠诗韵  会款曲心志

——例谈酬答诗的阅读

酬答诗是古代文人用于交往应酬或赠答亲友同人的诗歌。酬答,即酬赠、答谢。北宋时期,文人之间的赠物活动极为频繁,为酬答友人馈赠物品的诗歌数量随之激增。酬答诗体裁丰富多样,有古风,也有近体,有长歌,也有绝句,其诗题中往往含有“赠”“遗”“惠”“馈”“献”“寄”“得”“留”“酬”“谢”“送”等字眼。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阅读Ⅳ所选用的王安石《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以下简称“《元》”)就是一首酬答诗: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如何阅读酬答诗?

一、了解酬答缘起。

是因对方馈赠礼物而答谢,还是因对方诗作有所感应而唱和,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作为读者,我们应先通读全诗,了解作者酬答的原由。这通常可从诗歌标题中获取相关信息。比如,《元》的标题告诉读者是元珍[即丁宝臣,字元珍,时知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馈赠友人王安石绿石砚台并附上赠诗。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标题表明此诗是刘禹锡为了唱和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而作的。

二、梳理结构思路。

叶圣陶有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酬答诗,要立足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脉络。比如,《元》首联扣题,从对方所赠的绿石砚的形制、材料落笔。“玉堂新样”是言砚台样式新颖、高雅,“世争传”突出新样式为世人争相仿效,备受推崇。颔联由砚台描述转写自身感受。一“嗟”一“愧”,抒发诗人对友人厚赠的感激之情。颈联进一步刻画砚石,交代其饱经沧桑、来历不凡。绿石砚在南方僻远之地埋藏了许久,因而看上去十分光亮润泽;它经春水清洗后色彩更加鲜艳。“犹”“更”两字,洋溢喜爱之意。尾联由砚石之色联想到与故人相识时同为七品官员所穿的绿袍,进而将对砚台质地坚硬的描述延伸到对二人友情牢固的感慨上,以砚石的坚硬象征友谊的坚定不移。

三、探究情感内涵。

《元》诗从石砚的“坚”联想到友人的“心”,表达对身处逆境的友人高尚节操的赞美,抒发对友人馈赠的感激,对真挚友谊的珍重。诗人答友之意在于言己,颂石之意在于明志,表达自己抱真守节、不畏坎坷的坚定信念。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宋人礼物酬答类诗歌书写中,“我”与“君”常常并举,构成对话模式,这有助于更充分地抒发个人心志与情感。颔联中“嗟我”“愧君”对举,感慨自己一直以来没有什么珍奇之物,因而对友人的厚赠及附诗深感受之有愧。这种自谦之语,突出诗人对两人情谊的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王安石廉直质朴、不务奢华的品性。

四、赏析表现手法。

从全诗看,《元》诗主要运用衬托与比喻(象征)的手法。首联以“世争传”强调绿石砚的新颖独特和备受关注,又指明其用蛮溪绿石雕刻而成,进一步凸显砚台的珍贵和独特,为下文表达对友人的感激做铺垫。颈联以长时间被埋在湿气重重的环境中却依然温润鲜亮如春水的砚台,隐喻友人才华经磨砺会更出众。尾联以砚比人,象征人之品性节操,即由绿石砚之坚而类比联想到人的心性之“坚”,肯定两人交谊之深厚、心志之坚定一致。

依上所述,我们来看2025高考全国一卷第15题的D选项: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D项是不正确的选项。该项考查的是对颈联句意的理解。“久埋瘴雾看犹湿”的“湿”并非“水渍斑斑”,而是形容绿石砚因长期埋于湿热瘴雾中,让保持温润的质感,如同带有水汽,这是对砚石材质细腻的赞美;“洗更鲜”是指清洗后砚石色泽更鲜亮,而非清楚水渍。

再来看第16题: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

该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赏析,解答时须抓住尾联所用的表现手法(比喻、联想、象征),扣住关键词“故人”“袍色似”(绿袍)“论心”“同坚”等,分析其蕴含的情感。参考答案示例如下: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解答此题,须具备有关古代官员服饰的文化常识。《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舆服志五》:“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服青或服绿的官员意味着尚未进入朝廷官僚体系的核心圈,地位较低。与“江州司马青衫湿”类似,“故人袍色”句隐指友人空怀才干却不甚得志的境遇。

□ 林承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