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10月10日

从“稻穗满田”到“效益满格”

珥陵祥里村走出绿色振兴路

本报记者 郡玉 通讯员 珥宣

十月风暖,漫步珥陵镇祥里村的田野间,沉甸甸的稻穗缀满枝头,将秋日乡村点缀得生机盎然。今年以来,祥里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为引擎,积极探索“基地培育水稻、秸秆转化有机肥、有机肥反哺基地”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在唤醒土地可持续活力的同时,走出一条产业与生态融合的振兴新路。

党建引领,

筑牢产业发展“桥头堡”

祥里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村党组织牵头创办的珥陵富祥粮食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成为带动区域农业发展的“领头雁”。合作社不仅实现本村土地的规范化管理,更将辐射范围延伸至珥陵镇积庆村、扶城村及导墅镇周边村庄,累计管理土地超2万亩,直接惠及农户5000余户,每年为农户带来增收50余万元。通过构建“合作社+品牌+农户”的组织体系,祥里村既整合了分散的农业资源,又打通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关键环节,让农户稳稳嵌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现在推进150亩生态循环种植,就是要在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让产业更有后劲、农户更得实惠,实实在在筑牢产业发展的‘桥头堡’,让祥里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祥里村党委书记陈建阳说道。

绿色循环,

打造生态农业“新模式”

为守住大米品质的“生命线”,祥里村将标准化生产贯穿农业种植全过程。在品种选择上,精选优良食味稻米“南粳46”,从源头保障大米的口感与品质。在田间管理中,创新采用缓控释肥技术,并搭配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科学结合的减量增效方案,既能精准防控病虫害,又能大幅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让每一粒稻米都带着“绿色基因”。

而这一模式中最具生态智慧的,当属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环节。水稻收割后,散落田间的秸秆不再被简单处理,而是统一回收至专用堆肥点,经过自然腐熟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待到来年春耕,这些“田地产出的养分”又将重新施入农田,真正实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的生态闭环。这一循环不仅破解了秸秆处理难题,更有效改善了土壤酸化问题,在提升土地肥力的同时守护了乡村生态,让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向共赢。

效益多元,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党建引领与绿色循环模式的双重驱动下,祥里村正释放出显著而多元的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注入强劲动能,一幅兼具“含金量”“含绿量”与“含民量”的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

经济效益上,该村以“品质赢市场”为核心,依托优质品种与精细化生态管理,从源头全面提升稻米品质。品质跃升直接转化为品牌溢价与市场竞争力,成功实现“优质优价”——预计稻米单价将迎来可观增长,既直接增厚村集体经营收益,又借助合作社辐射带动,为周边农户搭建稳定增收桥梁;同时,通过延伸加工、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共赢机制。2024年,富祥粮食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额突破1700万元,用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产业活力。

社会效益上,该村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构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释放出强大的示范与辐射效应。通过常态化组织技术培训,该村将水稻绿色种植、秸秆综合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精准传递给农户,有效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让更多农民掌握“生态致富经”。更重要的是,祥里村通过实践打磨,形成了一套接地气、易操作的本地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从资源循环到品牌打造,每一步都清晰可学,为周边乡镇乃至更大范围的农业转型提供了“祥里方案”,助力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效益深远持久。

从党建引领强根基,到绿色循环添动能,祥里村以实干执笔,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画卷。这一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将为市场输送更多绿色优质的“祥里大米”,更将凝练出可借鉴、可推广的“祥里经验”,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乡村智慧与力量。

扫码看丹阳最权威新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