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记带领学生“铁流千里”的政治老师陈经山

本报记者 苗 苗 通讯员 吴 豹

图为陈经山老师。

图为陈经山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彭雪枫纪念馆。

回忆起90天前“铁流千里考察队”第24次出发,陈经山历历在目——7月14日临行前,陈经山又一次检查了同学们的装备,手电筒、哨子、创口贴……他再三叮嘱大家遇到困难不要怕,一起商量解决办法。目送30名队员远去的背影,陈经山心中五味杂陈,这是23年来,他第一次缺席。六月的一场车祸,在他的腰部留下六根钢钉,他既为自己因伤病不能参加而感到遗憾,又为队员们能扛起“铁流千里考察队”的大旗而感到欣慰。

陈经山是江苏省淮北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从2002年起,他每年都会带领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红色土地,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从革命圣地延安到琼崖纵队战斗过的海南……23年来,陈经山带着学生们走过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徒步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

源起:一师一生走淮河

“铁流千里考察队”的历史要追溯到23年前。2002年暑假,35岁的陈经山被《淮河》一书深深吸引,“淮河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淮河岸边的人,我对家乡母亲河——淮河的了解又有多少?”他在心中暗下决心——徒步寻找淮河的源头。

陈经山号召学校师生加入自己的“淮河考察队”,在他的带动下,有50多名老师和十几名学生报了名。“可真到了出发那天,你猜来了几个人?就来了一个学生。”往事历历在目,当年陈经山一个人带着唯一的“开山弟子”,历时22天,沿着淮河逆行而上,先后经过安徽滁州、蚌埠、淮南等市,直抵淮河源头——河南省桐柏县。

“那时候没有卫星定位,没有电子导航,甚至连一张详细的地图都没有”,回忆起第一次出发的经历,陈经山记忆犹新,“我们仅凭着《淮河》书上一页关于淮河流经城市的走势图,以淮河为坐标,一路沿河而行……”这趟“开天辟地”的旅程,让陈经山一路上积累了丰富的淮河两岸红色故事,这也让他思考:如何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成为学生们成长中的“助推器”?答案是必须“走出去”,“带着学生们走进特定的场景,让他们亲自去经历、去体验,比书本和课堂更加直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远行归来的陈经山头发胡子长了,皮肤晒黑了,脚上的老茧厚了,还花光了几千元钱,“那是我当时大半年的收入,回来后,人们都把我当笑话看,认为我脑子不好。”倔强的陈经山并未退缩,第二年、第三年……他带着学生们继续出发。

壮大:徒步历练,为青春打上底色

一次次的出发,让这支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起,队伍有了正式的名称——“铁流千里考察队”,还有了自己的队旗、队歌、队报,人数也由最初的2人壮大到30多人,“行走中的收获只有亲自走过的人才能体会到。”陈经山不后悔自己的坚持。

“革命传统我们来继承,迎日出送晚霞,铁流千里意气发……”同学们唱着陈老师作词的队歌,行进在祖国的红色土地上,他们通过行走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更在陈经山的带领下,将红色基因烙印在心中。

23年来,每一次出发前,陈经山都会精心设计行走线路,“2014年,张震将军诞辰100周年,我带学生们走到他的故乡——湖南省平江县;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带着学生们从泗洪烈士陵园出发,一路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202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一起走进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带着学生一次次地走进红色场馆、烈士陵园、英雄故里的路途中,陈经山将思政课搬出课堂,搬到广阔的祖国大地,同学们也在一次次缅怀英烈、对话老战士、寻访红色热土中,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浸润,知道“我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动辄一个多月、上千公里的徒步,陈经山和学生们面临的困难接踵而至,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一次次的行走中,也积攒了丰富的经验。“鞋子要穿稍微大一点的,路走多了脚容易肿;脚上磨出泡,要用针戳破,挤出脓,敷上红霉素,再贴上创口贴……”高三(3)班潘文静参加了2024年暑假的“铁流千里考察队”,历时27天,从河南省镇平县到江西省萍乡市,“以前连坐车27天都不敢想象,没想到自己能徒步走完全程。”经过历练,潘文静说自己获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收获”。

传承:队员们扛起大旗

和潘文静一样获得蜕变的还有同届的梁雨虹、裴永琦和朱翔宇,在去年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得知队长陈经山今年因伤不得不缺席,他们于暑假再次报名加入考察队,成为队伍的中流砥柱,扛起大旗。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至关重要,妈妈开始坚决不同意,怕影响学习。”高三(12)班梁雨虹顶着压力,说服了家人,再次整装待发,“今年陈老师不在,我去年走过一趟,有经验,可以在途中给新队员提供帮助!”今年的行程中,高三(2)班裴永琦和梁雨虹分别担任外联部部长、副部长,负责为队伍拉赞助、找住处。一次次的历练,让本来“社恐”的裴永琦成了“社牛”,“作为先遣部队,我们会到当地的政府部门为同学们联系食宿,人武部、教育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比较好说话,当我们亮出学生证,说明情况后,大家都会尽力帮助我们。”

“当然也遭遇过不少冷眼,有一次去一家企业拉赞助,开始被老板当成传销人员拒之门外,好不容易听我们解释后,说我们吃饱了撑的……”梁雨虹说小小的阻力并不能阻挡队伍前行的步伐,“一路上还是好人多,湖北省半月镇交控集团经理听说后,当场掏出1000元,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药品。”

迎着朝阳,追着晚霞。重走“铁流”路的队员们,学着陈经山的样子,白天,带着大家唱队歌、赶路,晚上和大家借宿在当地的学校、工厂……他们还一起办《铁流快报》,分享沿途的见闻、感悟,高三(5)班朱翔宇说自己和去年相比,更懂得了肩上的使命和担当。

老队员扛起大旗,带领新队员们胜利归来,这让陈经山热泪盈眶。当看着和自己同甘共苦的队员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发来视频和语音汇报成绩时,当看到“开山弟子”从当年的“差生”,到如今事业有成时,当看到几名重走“铁流路”的高三队员回来后,成绩不降反升时……陈经山眼中满是骄傲。“参加考察的442人中,357人考上理想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陈经山说,明年等自己的伤好了,他会带着学生们继续出发,因为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