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泽镇:“小协商”撬动“大民生” 全过程人民民主深耕基层沃土
□ 王国林 记者 史莲寅
在“中国花木之乡”嘉泽镇,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嘉泽镇人大创新推行“人大协商”机制,将议事点“搬”到群众身边,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在基层土壤中扎根、生长,结出累累硕果。
议事点搬到身边
民主协商接地气、聚民心
走进嘉泽,形式多样的议事平台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嘉泽镇人大没有拘泥于传统会议模式,而是将议事载体巧妙“嫁接”到当地深厚的花木、状元、书院等文化符号上,打造了一系列群众“走得进、愿意来、能畅言”的协商阵地。
人声鼎沸的夏溪花木市场里,“花木市场议事摊”就设在摊位旁。花农张国庆感慨:“以前觉得离‘民主’很远,现在代表就在市场里,我们反映的停车难、物流堵问题都解决了。”
在跃进村“香樟树下议事堂”,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等,在人大代表和村干部的调解下得以化解;文化地标“状元阁”前,议事点聚焦教育和文旅;“时光公园”内,居民时常围绕设施维护和环境整治展开讨论;书香弥漫的“周庄书院”内,人大代表和居民共话青少年成长……
这些“小而美”的议事点,将民主协商从严肃的会场迁移到群众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不仅消除了参与的距离感,更借助文化符号的亲和力,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民主协商变得触手可及。
“精准滴灌”解难题 协商成果转化实打实、见成效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命力,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嘉泽镇的“人大协商”坚持问题导向,实行“一平台一特色”的差异化运作,将民主的养分直接输送到治理的“末梢神经”,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的转变,确保“议”有实质、“商”有结果。
每个议事载体都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并由履职能力强、熟悉情况的人大代表或基层负责人牵头。“花木市场议事摊”紧盯产业发展痛点,从花木滞销到河道环境提升,一条条建议通过协商转化为具体行动,直接推动了园艺村升级提档、章庄浜河道整治等实事工程。
跃进村的“香樟树下议事堂”,如今成了化解基层矛盾的“润滑剂”。市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毛建玉对此深有体会:“很多平日里难以开口、难以顺畅沟通的话语,在这里都能心平气和地说出来。”她告诉记者,备受好评的“老年助餐点”项目,正是在一次次“树下议事”中,从村民的呼声变成了现实。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嘉泽镇人大通过协商成功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成功率高达92%。
数字赋能+机制保障 民主实践迈向更广空间、更深层次
面对新形势,嘉泽镇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和完善制度机制,为“人大协商”注入新动能,推动其从一个个“协商盆景”连片成“民主森林”。
“武进云上人大”等数字平台的建设,为“人大协商”插上了“云翅膀”。如今,即便远在他乡或不便到场的居民,也能通过手机建言献策,极大地拓展了协商的参与面和便捷度。
为确保协商成果能落地落实,嘉泽镇着力构建“提出—协商—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马上就办”重点工作闭环管理,将议事产生的“金点子”转化为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纳入镇村重点工作的“篮子”,全程跟踪、限时办结,让纸上的建议真正变成惠民的实事。
嘉泽镇的“人大协商”实践,根植于地域文化,服务于基层治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这些遍布乡村的“议事摊”“议事点”“议事堂”,如同一个个活跃的民主细胞,共同构成了该镇基层民主的有机体,让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在花木之乡生动演绎、绚烂绽放。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