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记忆】
松树坳:罗汉尖下的红色记忆
◆陈小中
大别山区的宿松罗汉尖,绵延数十公里,漫山遍野的松树郁郁葱葱,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松树品种繁多,有马尾松、油松、白皮松等,当地许多自然山水的地名也都与“松”字相关,如松树坪、松树坞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松树坳”。它坐落在罗汉尖东南山腰,位于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袁家山境内,是皖鄂两省通衢的必经之地,东可达廖河下宿松,南可至柳坪通黄梅,西能上黄山卡子门奔龙井,北可经界岭过蕲春。
松树坳一带松竹苍翠,十字路口曾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樟,胸径近两米,树冠如擎天巨盖,为过往行人遮荫避雨。可惜的是,这棵古樟在“大跃进”期间被砍伐,如今原址上再生的香树,胸围已有一米多,树下的茵茵草坪,依然是游客行人休闲聊天的好去处。
松树坳不仅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更是一片红色革命热土,这里曾是红军的宿营地、新四军的指挥所,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松树坳的茶馆:罗汉尖革命的摇篮
廖爱清(1913年11月—1989年11月),北浴乡廖河村袁山人,三岁时因一场大病双目失明,但他身体强健。成人后,经人介绍娶朱氏为妻,妻子体贴贤惠。廖爱清一生靠种地为生,虽两眼无光,但翻地、砍柴、担柴挑粪等农活都十分熟练,其妻因裹脚,便协助他进行点播种子、浇粪、移苗等工作。
廖爱清成家后,在兄弟们的帮助下,于松树坳的古樟树旁搭了三间民用草棚。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往来行人众多,为了补贴家用,他在草棚里开设了一个茶馆,附设小吃馆。附近没有水源,他需到600多米外的袁山水井取水,因生性只能右肩用力,他不管天晴下雨,都能一气挑满满一担水上山坳,上午将水缸灌满,供当天使用,其妻则在家烧水煮茶、打理家务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座茅棚成为了红军、新四军的联络点,廖爱清也成为了秘密联络员。他们约定了暗号,在门口挂斗笠表示有敌人动静,什么都不挂则表示平安无事。廖爱清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廖锦清:松树坳上的革命先驱
廖锦清(1906年6月-1961年8月),是廖爱清的同胞哥哥。他聪明机灵、精明强干,为人正派,办事果断,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1932年,袁家山地方临时苏维埃政府设于松树坳的草棚里,廖锦清任主席,廖波涛(廖锦清堂弟)任秘书。这里曾举行过百人大会,廖锦清在会上慷慨激昂地演说,向群众讲述穷人受穷的根源,指出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他的演说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松树坳成为了当地革命聚义与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1935年冬,中共皖西特委领导下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宿松罗汉尖成立,朱育祺任司令。周边村庄纷纷建立乡村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廖锦清积极动员组织群众,配合抗日救国军,为部队建岗所、扎营寨、递情报、送军粮、运伤员。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朱育祺司令任命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第三大队第一中队长。他还多次在松树坳樟树下举行宣传活动,鼓励周边热血青年参加红军,在他的带动下,罗汉尖山区的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李培仁:松树坳下的悲壮英雄
松树坳的古樟树下,曾是民众聆听党的声音、参与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这里也见证了一段悲壮的历史。
1948年春,二区(陈汉区)区长李培仁,深入长溪山、廖河、罗汉山等地,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地”的斗争,在松树坳古樟树下安排布置土改工作,组织人员摸底、统计、丈量,忙得不亦乐乎。
刘邓大军撤离大别山后,1948年7月,国民党宿松县政府卷土重来,实行“五户连坐”,“清乡”“清剿”革命力量。李培仁坚定执行“区干不离区,乡干不离乡,村干不离村”的指示,坚守岗位。
7月的一天,李培仁在松树坳古樟树下组织秘密会议后,在返回陈汉沟的途中,因被人告密,遭到猎户队员廖某山等人的埋伏。廖某山为了立功受奖,伙同两名帮手,将李培仁擒拿并送往县城监狱。伪政府副县长黄宣威亲自主审,对李培仁严刑拷打、利诱欺骗,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黄宣威恼羞成怒,指使手下将李培仁押出城外,残忍地剖腹剜心,李培仁壮烈牺牲。
松树坳,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见证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奋斗与无私奉献。如今,袁山、蕨箕坞、鹅坡等地的民众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香樟树下新建了休闲广场,宿松县人民政府也在樟树上挂起了“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府”纪念牌,激励后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