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玉乳泉
2025年11月01日

农村茶事

■ 韦浩浩

在我的老家,农村以前有“烧茶”待客的习俗。逢到有远客或新亲上门,必定要先“烧茶”。这里的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品茗,而是以煮鸡蛋、煮红枣、桂圆等为主的汤水,主要是用以解渴垫饥。

最常见的便是“烧鸡蛋茶”,说媒相亲、女婿上门、客人到访,寒暄过后的第一道礼节,就是上鸡蛋茶。自家母鸡产的鸡蛋,平时自己不舍得吃,一旦贵客临门,却是万万不能怠慢的。家里有白糖的就做糖水荷包蛋,糖水清甜,荷包蛋喷香,解渴充饥,无不妥帖;家里没白糖的就白水煮鸡蛋,再配一杯清茶,以表心意。

说实话,以前农村物资并不富裕,但农村人热情淳朴,尤重礼节,家里来了客人,鸡蛋一时不凑手,主人着急慌忙到邻居家去借,也是常有的。而这“鸡蛋茶”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一碗是四个,讨“事事如意”的口彩;最少也得有两个,“好事成双”,不能是单数。而客人吃鸡蛋茶之前必要谦让一番,借口“给孩子吃”,先让主人倒出俩,这样显得有文化、有教养。毕竟,那个年代日子大多过得紧巴巴,鸡蛋也是“营养品”。

若是事先有准备,“烧鸡蛋茶”也有高规格的做法:先将桂圆红枣赤豆等食材熬制成甜汤,再把煮熟的鸡蛋剥壳,置于甜汤内一起炖煮。这样熬出的“鸡蛋茶”入喉绵柔顺滑,口齿生香甘甜,尤其受女眷们青睐。

这“烧茶”的习俗什么时候形成的无从考证,不过能经过老祖宗们的“严选”流传下来,自然有几分道理。以前交通不发达,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早早儿就要起床。大清早吃的早饭,经过车马劳顿,到了主人家肯定是半饥了,此时午饭尚未备好,或者亲朋还未到齐。不妨先坐下来吃一点“茶”垫垫肚子,权当休息消遣。

除了“鸡蛋茶”,逢年过节的时候就会有佐茶的小食,无非是“京枣”(京果)、麻饼、“牛绳”(麻花)、桃酥之类。亲戚们什么时候来,大概来几个人,持家的主妇们是心里有数的,烧茶用的茶食早早就备好了。为了防止家里的孩子“偷嘴”,还要“藏起来”,为的就是到正日拿出来待客。

吃茶如筵,虽无正餐之名,但有宴席之盛。京剧《沙家浜》里的茶事有“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架势,而庄户人家的茶事,虽没有“十六方”来宾,也没有阿庆嫂那能说会道的口才,但八仙桌却一定也是要摆起来的。

尊客上座,主家辈分高者作陪,曰“陪××吃茶”,这是双方都有面子的事。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农村宗族内,辈分高者不一定年长,也有那半大的孩童,正襟危坐,虽然眼中满是对零食的渴望,但偏偏要按捺下去,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同宾客寒暄应酬。这样的规矩和家教,别人看了个个都会竖大拇指。

待到正餐饭毕,自然也要“吃茶”,这里的茶就是传统的红茶、绿茶,摆上瓜子花生,消食耍子。农村喝绿茶的不多,大多是“云南滇红”,价廉经泡,茶具也是各式各样,玻璃杯、大海碗、搪瓷缸……有什么用什么,正好用来“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此时,客人们酒足饭饱,经过前面的铺垫,大伙儿也都放开了,围桌而坐闲叙家常,比如田里的庄稼长势情况,什么地方的化肥便宜,谁家婆媳闹矛盾等等。门里门外,家长里短,在乡音缭绕中,凝聚了亲情,升华了友情。

清茶一杯,是雅事,亦是俗事。有道是“万法归宗”,再怎么阳春白雪,归根结底也脱不离人间烟火。农村茶事,无关什么清雅,只是在偶尔的悠闲中潜移默化地展示着对生活的态度。一年到头,偶有的“吃茶”,也不过是在繁重的农事生活中消闲的片刻光景。

时光菁华如金,流淌聚散离合。如今,交通便当了,吃饭随意了,这“吃茶”的风俗也渐行渐远。偶尔回老家,亲朋好友聚餐,也都是在饭店订一桌,省去了诸多麻烦。先到的凑一桌“掼蛋”,边打边等,后来者直接入席,觥筹交错。

然而,吃饭虽然方便了,但儿时“吃茶”的种种,一直萦绕在心间。走亲访友,待客无茶事,就像春无绿叶,夏无繁花,秋无硕果,冬无白雪,总是少了一份渴望的风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