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侨乡视线
2025年11月21日

抗倭英雄黄钏拒敌于水北洲

明嘉靖年间,海禁令虽已颁行,然倭患日炽。日本武士、浪人与海盗相互勾结,屡犯东南沿海,屠城掠地,荼毒生灵,闽地尤甚。当时沿海豪商为牟暴利,违禁私通外舶,结党营私,渐成海上武装私贩,甚有亡命海外者,引倭为援,侵扰闽地沿海地区,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福建史稿》载:“福宁州,今遭倭患之际,历八年于兹,死于锋镝者十之二、三,被其掳掠十之四、五,流寓徙于他郡者,又不计其数。”一时间,闽东一带经济凋敝,商旅绝迹,民生涂炭。

桐山,彼时隶属福宁州,虽地狭人稀,然地处闽浙之交,外通海疆,内扼交通要冲,向为兵家所重。而水北村,位于桐山城北水滨,古称水北洲,据福温古道咽喉,素有“福建北门”之称,向来有驻兵戍守,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阳县志》中明确记载:“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月间倭寇在福建桐山水北村劫掠。本府同知黄钏领兵往捕,贼至,兵尽走,钏遂遇害,时四月初二日也。”

《福建通志》载:乙卯(1555)冬,倭寇犯温,钏奉檄击之。贼稍引去,或曰胡不亟追,钏曰:“吾非畏死以未得胜算也”,自是集部兵训练之。丙辰(1956),倭自福宁向温,钏发兵拒战于水北洲,身先士卒,贼伏四起,官军溃,同事者欲遁。钏怒把其袂曰:“吾党官属宁同卒伍耶,乃自麾兵抗贼,贼支解之事,闻赠右参议,荫子立祠。

综览史料可知,嘉靖三十五年(1556),温州同知黄钏确曾率领明军与倭寇在桐山水北洲展开一场惊心动魄、惨烈无比的血战。

黄钏(1510—1556年),字珍夫,号后谷,福安县阳头人,明正德五年(1510年)生。父绍,母李氏。六岁失怙,赖母李氏抚育成人。少负奇才,兼通文武,尤擅诗书。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授浙江温州同知。时值倭乱频仍,温州地处抗倭前沿,形势岌岌可危。黄钏亲自主持修筑城防,大力整饬军备,使得吏民纷纷称赞:“府君有文武之才,温州可保安然无虞!”然而黄钏深知倭寇对温州虎视眈眈,常叹:“倭寇虎视温州,岂可以乌合之众御之!”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的一天,一封来自福宁州的紧急“羽书”驰至,书曰:“寇突古田、罗源,请黄钏移兵支援”。恰此时,钏母念子心切,遣仲兄来视。因军情告急,钏匆匆举与其兄诀别曰:“大人幸无恙,而兄善养也,无复虑矣!”黄钏素以孝闻,因军务倥偬,久未归省,曾作《念母》诗以寄怀:“母健凭谁问,关河信使稀。班衣魂梦数,霜鬓岁时违。毛檄情何已,颜瓢事岂非。白云闽海曲,瞻望苦依依。”字里行间,尽显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黄钏告别仲兄后,即率军出征,与众将士一同奔赴闽地。他所率领明军“下昆阳(平阳),逾分水,拒贼于水北洲”。黄钏的威名素著,倭寇闻风丧胆,视其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时黄钏为了为抢占先机,把部队分左、中、右三军;自己亲统中军驻扎在水北洲,左右两翼分别屯兵于叠石、铁场两地,作为后卫,与左右军约定相互支援,形成掎角之势。

明季时,叠石、铁场俱为闽浙之间的关隘。据《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叠石关依托天然地形,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是当时重要的山地防御工事;铁场,后讹为“铁塘里”,位于铁场山下,铁场山、古驿山、蛇山等诸峰横亘村后,形成天然地理屏障,是古代闽越地区抵御外敌的战略咽喉要地。黄钏欲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敌寇拒之于浙省大门之外。

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倭寇窜患水北州,妄图夺取分水关隘,以窥视温州。黄钏立即传檄各部出兵拒敌。他身先士卒,执弓督战,一时间,劲弩巨炮齐发,炮火纷飞,喊杀声震天动地,敌人招架不住,纷纷后退。然而,敌人见正面攻击难以取胜,遂兵分三路,除用主力与黄钏接战外,一路偷袭叠石关,一路直捣铁场。而叠石、铁场两处统领皆为纨绔子弟,贪生怕死,遇敌即弃军逃走,不战自溃。贼寇于是乘机汇合,包抄黄钏率领中军的后路,使其陷入腹背受敌,最终全军溃败。

黄钏奋力与敌人短兵相接,回头一看,部下几乎伤亡殆尽。此时,有人拉着他,劝他撤退,黄钏毫不犹豫挥剑斩断其指,厉声道:“此即吾死所!”言犹未尽,敌众蜂至,黄钏力竭被擒。黄钏从容坐在大树下,倭寇知道他的身份后,先是胁迫他投降,遭到黄钏叱曰:“世宁有降黄大夫哉!”贼寇又用好话对他说:“归大夫,予我千金”黄钏怒骂道:“生黄大夫,不一金直也。且而曹庸狗,旦暮磔裂死,何以金为?”贼酋老羞成怒,剥其衣,将他寸磔而亡,时年四十有七。

黄钏以身殉职噩耗传来,闽浙边人民无不悲痛不已。消息传到福安,夫人陈氏和嗣子黄文烨到水北州寻找黄钏尸体,因尸“已糜不获”,便以其衣冠入殓,葬于福安二十五都白沙村。著名文学家、刑部尚书王世贞为黄钏撰写《墓志铭》,其铭文曰:“衣冠何归?归于闽之野。魄何施施?于温之浒。魂何之?帝命胙女以东南之土。土兮木兮,庙貌肃兮。死而不死兮,无子有子兮。”明代诗人王世懋写了真切感人的悼诗:“忆昔东南几陆沉,闻君死事涕沾襟。城头落月残军色,海上寒涛烈士心。百战高原臣力尽,千秋遗庙国思深。已知青史留生气,何必孤儿备羽林!”

朝廷为表彰黄钏的义烈之举,特颁诰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捐躯为国,固臣子之素心,加秩推恩,乃朝廷之大典。顾兹义烈,可吝褒扬?尔浙江温州府同知黄钏,趋向高迈,学识宏深,名早掇于贤科,官曾升乎府佐。抚绥诸绩,清白驰声。会逢倭寇内侵,亟率民兵而迎战。已奋力而破贼,适寡援而殒身。虽未收勘乱之功,亦既遂求仁之志。宜颁渥宏宠,式振颓风。兹特赠布政司右参议,锡之诰命,仍建祠以祭。鸣呼,生死不死,惟得死之安;安享假人,每因人而示劝。揭崇阶于纶绋,彰异数于泉台。惟尔英灵,歆尔英灵,歆兹涣命!制诰之宝,明嘉靖丙辰四月二十二日。”

如今,福安察阳黄氏宗祠里,高悬着一块“忠”字牌匾,两侧镌刻着黄钏自署的联句:“览镜徘徊,若我成翁双鬓白,挥戈慷慨,平生许国寸心丹。”那字体笔锋遒劲有力,仿佛穿越时空,将黄钏的忠义之气展现于楮墨之间,激励后人传承英雄精神,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安宁。

□ 黄宝成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