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侨乡艺苑
2025年11月21日

钤于方寸  留于篆史

——清代民国沿海区域谱印艺术与文化意义浅述

斗方篆书《端庄朴茂》 冯文喜 书

《节临秦诏版金文》条幅(篆书) 冯文喜 书

清代乾嘉时期,沿海区域的民间修谱现象达到空前活跃,并形成一个持续影响较久的自动需求,同时推动款印交流传播。民间款印几乎继承了秦汉官印的篆法与形式,显示了沿海的印章文化脉络,也突显这时期篆法技艺达到一定的高度。本文对民间款印载体辑谱风气进行初步溯源,介绍沿海境内几个典型遗存下来的款印所具备的艺术风格,分析印风成因及文化意义。

□ 冯文喜

谱印溯源与发展

沿海区域宗族注重修辑族谱,有“十五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之说。谱师奉行“欧苏二公式”,以手写毛笔修谱,即采用北宋欧阳修世系图、苏洵世系表的体例,包含谱文、凡例等基本内容。在修谱时,谱师都要写重修序言,说明该宗族先祖源流和世系分支等情况,谱文最后一行署款,并加盖有谱师先生的姓名章、字号章,以体现谱师文化身份。欧阳修(1055—1072年)于至和二年(1055年)作《谱图序稿》,该墨迹纸本右侧钤“石渠宝笈”“宝笈三编”2个朱文方印,左侧处钤朱文方印“中书省印”。其文载:“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之,作为谱图。上自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系。”苏洵(1009—1066年)在《苏氏族谱引》中说:“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南宋朱熹(1130—1200年)撰《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吴氏族谱序》,郑樵(1104—1162年)撰《荥阳家谱前序》,杨楫撰《潋城杨氏谱序》。

明代万历年间的谱师程文绣修谱著作《九仪九诫》,被视为明清谱学的力作。闽中清初学者周亮工撰《赖古堂印谱》,对沿海区域印学积淀有较深刻影响。清代学者朱彝尊(1629—1709年),号竹垞,撰并书《姚氏谱序》,清光绪七年(1881年)闰七月重刊刻,首题隶书“朱竹坨宫詹事撰姚氏谱序”。谱文行书,款识“时康熙三十有九年(1700年)五月既望,南书房旧史、同里朱彝尊序”。款印3方,仿汉满白文方框“朱彝尊印”“南书房旧讲官”,细朱文粗方框号印“竹垞”。

民国时期,伴随印刷技术发展,民间谱牒编纂也十分迅猛,使得篆刻与印刷互为砥进,特别是款印缪篆字体,及小篆得到使用,有的跋文使用小玺印文,有的标题使用细长小篆,这种“以印入书”现象非常普遍,谱师书写才华得到施展。如沈青《郑氏族谱》封面标题,明显带有细圆仿汉小篆风格;如官仓《冯氏宗谱》跋文篆书,其方正、圆转笔法,受印篆影响更是明显。福鼎学者卓剑舟先生《快斋正气歌印谱序跋》,介绍快斋印谱内容、印人流派,显示印论文化的传播。

款印遗存与艺术

大坪《翁氏宗谱》保留有清代至民国时期款印,其中《赠福鼎翁氏重修族谱序》署款“时嘉庆二十年(1815年)岁次乙亥秋、长溪七十八叟、乡进士、前任侯官县儒学教谕、年家眷世弟王廷槐星圃顿首拜撰”,钤有3方印章。其中长方形朱文“翰墨林”,白文“王挺槐印”,朱文“画指”。长方形朱文规格1.0厘米×2.0厘米,3字竖式单列,笔画不交界,四周留白,印文以缪篆入印,弧线、斜线、直线搭配。朱文“指画”2字,均匀排布左右,长竖线与上、下界框相连,字间距留白较宽,与“画”顶部形成三角形的粗线条对比强烈。白文4字占位匀等,笔画粗细变化较大,秀润、端雅,“王”字首“一”推到右上部顶界,“槐”的“木”部下垂成“1”到左部临界,此两处计白,让印面更加清秀、雅致。在“增修大坪翁氏族乘序”下端页面留白处,钤长方白文“无一长”印,按“无(右)、一(左上)、长(左下)”排布。笔画粗壮,重方折,“无、长”2字结体上紧下松,长线条使用,造成下部较多留白。署款“嘉庆二十年(1815年)岁次乙亥秋,九月下浣之吉,玉塘姻眷姪夏义文篆史顿首拜撰,并书于攀龙精舍”,钤长条饰边朱文“半卷牌诗”4字,其中“半”笔画粗壮,“1”笔画方折外右部与框并行到底部。并占印面上部四分之一处。其余3字笔画细长线条,圆转,与短横线、斜线搭配,结体修长,尤其是“诗”字右边“寸”的“、”处理成长竖线,与“讠”部的“言”玉箸篆长线呼应,字结体显得更加修长,突出艺术效果。此印面左部饰以白云状连绵纹,使得印面立体感强。仿玉玺白文“夏羲文印”,分3列,按“夏(右)、羲(中上)、文(中下)、印(左)”排布,笔画清秀,印风甜润。朱文“字孟清一孳篆史”7字,4列分布,按“字(首列)、孟(二列上)、清(二列下)、一(三列上)、普(三列上)、篆(三列下)、史(四列)”排布。直竖线、圆弧线与长线条搭配使用,是此印最大特色,其中“一”的曲线、长线条自上而下到底栏,线条粗壮,细边栏使得印文达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艺术效果。在款识“乙亥杪秋、玉塘夏羲文篆史识”,钤朱文“篆史”,印文左右2列排布匀称,线条以弧圆为主,结体紧实,笔画挺拔刚劲,边栏较细,很好地衬托印文雄秀气息。圆形仿汉白文印“羲文印”3字,自右而左排布,“文”居中且应用长竖体使得印面布局更加紧凑、匀称。“印”的“E”部下移,“卩”部抬升,与“羲”的“羊”齐平,起到平衡匀整作用。朱文“如菊淡人”印文似乎出自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印按“如(右)、菊(中上)、淡(中下)、人(左)”排布,中列2字,匀整方正,左右2字自上而下,使用长条折线而显得修长。

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西坑兜月梳洋钟氏族谱》,在手书谱序册页面,谱师郑鼎崇先生用印3方,其中长方形白文引首章“步瀛斋”3字,按“步(右上)、瀛(右下)、斋(左)”排布,约10.0厘米×2.0厘米,“步”占位较小,以隶入篆,下端留白较多,曲线、直线、长线条互用,“瀛”“斋”字形修长,“氵”处理成短竖雨点,与长线竖条形成疏密对比。方形仿汉白文姓名章“郑崇鼎印”,整体布局方正平直,多采用方折,起收笔圆润,“崇”下部“冂”右角略带崩边,韵味古拙。圆朱文印“德洲”2字,线条方折圆转互用,刚挺虬劲,富有力度。使用直线、弧线搭配,既委婉,又显流畅,顿挫中不乏阳刚气息。《重修西岐月梳洋钟氏族谱序》引首章“绳其祖武、贻厥孙谋”8字长形仿汉朱文印,分布左右两行,每行各4字,字结构方正,均匀分布,以缪篆入印,方折圆转互用,曲线、短线互用,线条质感沉凝坚实。款署“时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岁次丙子菊月穀旦,鹤岩林达崑顿首拜撰”,盖有满白文“达崑图书”,朱文“林氏朝冈”。仿满白汉文4字均分空间,字形方正匀称,点画粗壮饱满“崑”的上部“山”与“书”中的“一”,处理成弧笔,“达”的“一”处理成斜笔,增强了视觉层次感。“图、书”2字因粗线条密集使用,仅留红一线。朱文4字,依次排布上部,下部留白,“林、氏”2字笔画方折,竖线刚劲,“朝、冈”2字笔画圆转,弧线宛畅,其中“林”右部与“冈”左部处理成长竖线,贯穿下部界框,使印面下部留白,对比强烈。另外,还有款印白文“架上书连屋”,朱文“阶前树拂云”,朱文“清诏何妨”,圆形白文印“鹤岩”等4方。

咸七年(1857年)《梅氏族谱》,款识“时咸七年(1857年),岁次丁巳季冬穀旦,泰邑庠生姻眷弟、陈向阳顿首拜撰”,钤朱文“行东”2字,书写意味较浓,近于“以书入印”风格,笔画劲健峭拔,方折顿挫感强烈,长线条收笔较尖。印面上部紧密,下部留白,外栏少残损,风格明显。仿汉白文“陈向阳印”4字,印面工整,占位均衡,笔画粗细结合,变化多端。右上部外栏留白较多,与在下部“向”字竖线穿栏形成对比。另外,沈青《陈氏宗谱》,在“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1912年),岁次辛亥一阳月吉旦、泰邑性滋、董培元拜撰”,钤仿汉白文“董培元印”4字,取缪篆入印,按“董(右上)、培(左上)、元(左下)、印(右下)”排布。占位整齐,印面工整,笔画方折缠绕,结体茂密。“培”字笔画减者,圆起圆收,带有隶意。左上部留白较多,笔画粗细变化较大,边框界线清晰。朱文粗框印“性之”,边界四周留红面积较大,借鉴官印外框风格,使得印章整体厚度感强烈。这种横、竖使用,加弧线条,成为民间谱印的典型风格。

印风与文化意义

清代浙江平阳、泰顺谱师到沿海区域修谱,在闽浙边界形成一个很大的社会交流空间。如在《秦江王氏家谱续修序》中款识:“嘉庆丙寅年(1806年)寅月八日,七世孙锡龄谨志于蚤闲斋。”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时,其家族开始外聘浙南谱师,在《重修家谱序》款识:“平邑松阳、桂山林腾芳,敬题于修竹山房。”这说明前后两次修缮谱师自浙南平阳而来,款印带来印风的交流。清代印人借鉴秦诏版,形成缪篆的方正与自然结合的风格。民间谱印既延续了汉印的缪篆风格,又融合清代隶书的平正方直,使线条在法度中体现变化,形成端正、严谨、雅致的审美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正如民国汉印学家马光楣(1873—1940年)在著述《三续三十五举》中指出六种刀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巧妙雄秀,三曰端庄朴茂,四曰经营位置,五曰典丽率真,六曰肥瘦得宜。”清代中期金石学发展,为款印从形式到内容都对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沿海款印风气盛行,具有印信与审美心理的需要,使得印风具有金石气息,兼具文人化,在儒学熏陶下,士子为适应科举考场,作品追求端正气象, 以雅正、秀丽为特征,成为沿海区域谱印的主要风格。

清末民国文士款印多见于诗文、书画、书籍题刻上面,显示了印章使用广泛性。款印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也推动印风普及,民间契约、文书、公文款识,也都需钤撰文者、书写的印章,这种信印使用,增加了文化的分量,推动印论、篆论、篆刻的发展。款印在民间普及使用,是谱师身份标识及文化表达,反映了社会对印章文化的重视和需求,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另外,款印用章与手书谱牒书法相辅相成,通过墨色与印泥的朱红对比,增添谱牒的文化含金量与精神意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